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深阅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是由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所作。作者提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人类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底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的水。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需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他从四大方面阐述了深阅读这个主题。

——读书意义

一,学习贤人的视角,用“复眼”看世界。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书中学习到不同的视角,甚至能从多视角思维中再延伸出另一个崭新的视角。“主题阅读”时,更能体现出“多视角思维”的意义。

二,追求“心灵富足”。

1.读书可以启动大脑和心灵。作者提到: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先生是基因研究的权威,他在《启动的活法》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向一流人物学习,也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每遇见一位先驱伟人的格言警句,就相当于启动一个基因。而接触的越多,就能启动多个基因。

2.读书也可以弥补精神的荒芜。

三,培养“坚强”。

1.通过读书,可以体会别人的整个人生,让自己能站在俯瞰的角度审视问题。特别是读小说时,更能让人体会这点。

2.读书让人自省,深化自己的心境。作者说,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通过对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我反省的朴素意识慢慢开始萌芽。我想,这就是你不知不觉间成为更好的你的原因吧。

3.和贤人交换能量。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从而减缓压力,让人心情舒畅。

——与书相遇

作者介绍了下面这些选书方法:

书店是引起兴趣的空间。

报纸的“天线作用”

通过“导师”遇见好书

循序渐进,从门槛低的书开始

看电影前阅读“原著”

顺藤摸瓜寻找“下一本书”

阅读名人自传/传记

利用书评和报刊企划推荐

参考网络书店的“评价”

读“易读”“有内涵”的好书

读能深深融入自身体验的书

阅读经典

(逛书店图书馆,看网络书店的评价,通过书评找书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与书相遇法。而我自己,最常用的是去书店闲逛,看看有什么新书让我心动;我还经常会通过书中的作者提到或推荐的书去列购书清单;或者有时会冒出类似“不如了解下怎么能快速阅读吧”这样的想法,然后就会按照这个主题去找书。)

——读书习惯

一,“自问自思”。只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所以带着问题和目的性读书,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非常重要。这样不仅更有针对性,能提高阅读的兴趣,还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重视”朗读“的好处。朗读能让语言沁入身体,耳朵听到的话更容易在大脑中形成影像,也更容易集中精神。作业也建议父母要养成念书给孩子听的习惯。”有声读物“不仅能达到上述的效果,还能减少用眼量,节省时间,本人最喜欢一边散步一边听音频。

三,书架是自己的记忆装置。不管怎样摆放,大前提是要让每本书的书脊都清晰可见。这样,光是目光掠过书脊,就能回忆起书中的内容,相关话题或是阅读时的自己。

相比于电子书来说,我也更喜欢读纸质书,它的触觉,墨香,随时划线记录,随时回头翻阅查询这都是电子书不可比拟的。但电子书也确实携带方便不占地,看到不认识的单词还能随时查询。我基本上用Kindle看小说,其他大部分书还是倾向于用纸质。

四,换档读书。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速度。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读书态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完的,难懂的部分可“跳读”;读书前先浏览,不适合你或不符合你当前的读书目的的书甚至可以不读。

五,设定固定读书时间和环境

六,“输出”。能否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向别人说清楚。讲述时要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更容易被唤醒。

举办“读书会”,和别人的思维产生碰撞,也是一个好方法。

——读书方法

转换阅读。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本身的经验联结起来。

师事阅读。尊敬某个作家的思想和人格,持续阅读他的著作。

吐槽阅读。带感情色彩的批判阅读。

一生一遇阅读。重视与书相遇的缘分。

“安定剂”和“兴奋剂”阅读。通过读书获得精神安定和鼓舞。

标签阅读。找到能“刺激自己求知欲”的标签。

据点阅读。以某本书为契机,扩宽读书广度。

快速阅读和跳读。读长篇小说时可只读对话部分,一口气快速读完。但需要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这样能建立对自己读书力的自信,而跳读也能培养类推能力。

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通过读书,掌握深潜力,汲取精神清流,充盈心灵,丰富人生。

信息时代,资讯泛滥,人心浮躁。从现在开始,每天找个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吧!读书,实践,分享。。。。。。向下深潜,找到深藏的精神清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