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是不出声的,静静的,在心里读。有时候是一句一句的,有时候是一目十行,有时候是一页一页的。曾经有个报道说,有人同时看两本书,不知是怎么做到的,反正我是做不到。
读书,要读出声音,有时候是默读,有时候大声朗读,譬如读诗、读古文、读英语。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声朗读,才有气势,似乎水一色,天地一体。
朗读也能培养语感,看到的和读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心里想的和说出来的感受是不同的。特别是遇到演讲、作报告之类的场合,把写好的稿子大声朗读至少10遍,保证出口成章,流利到不相信是自己说的。
写书,是在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思想的归纳和宣泄。知识、阅历、想法积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和冲动,用笔记下来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网络上火的范雨素,是个育儿嫂,在北京打工,真情实感的生活体验加上知识的积累,自然写出了网红的文章。谈到写作的冲动,她说“我是靠苦力吃饭的,不靠写文章谋生,我连打字都不熟练。像我们这种养孩子的,就想赚点钱,正好正午(微信公众号)给稿费。而且我也没写过多少东西,没有感情我写不出来”。
当然,写书的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灵感从来都是不被否定的,但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写的东西一定是不接地气,空中楼阁的东西,难以成为经典,只能是过眼云烟。
看过一些80后,90后写的一些作品,写法很新颖,读起来不费力。譬如顾漫,被称为80后浪漫主义小说家,以活泼的风格,青春的气息,符合快节奏时代人们的需要,成为一缕浪漫主义小说世界特有的风,其代表作《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骄阳似我》,青少年读者群很有市场,高富帅加白骨精,爱恨情仇,同名电视剧热播,想必收入也不菲。
网络作家冯家三少的作品没有看过,据说16年版税收入过亿元。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历时6年,早晨从中午开始,燃烧身体,泣血而作,最终英年早逝,但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几代人。至于获得的稿费,不得而知,从领奖时向弟弟王天乐借路费的报道,就知道他的经济状况,和现在的网络作家的收入不在一条线上。
文学何去何从,非我辈能够说得清一二?作品的价值,能否用货币来作为衡量的尺度?这也是需斟酌的。但写出来的书没有人看,没有市场,那也是挺悲哀的,价值就无从谈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书想必字数不多,按照此标准,今人大多数恐怕都早已破了万卷。是不是都能够下笔如有神了?未必!一是大多数借口忙,懒得写;二是怕写了让别人知道了他的思想和隐私;三是真的下笔不知道要写啥,心中波涛汹涌,但写起来冥思苦想,才思枯竭。
看书、读书、写书,是一个人有文化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文化不是用盘拷到脑海里的,是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一点一点积累的。没有一点点积累和沉淀的文化,只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