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集记录片,是关于巴蜀地区人们生活的纪实,片中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深刻,它说:“所有传统,都是一种叩问……我是谁?我们在哪里落脚?”
“居以仁,聚以義,处以礼,待以智,客以信,思以美……”修心的过程就是传统积淀的过程,就是家风传承的过程……这个纪录片里的故事和人物,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我的一个忘年交,我们可以叫她羽,她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小镇上,在她8岁那年,她的母亲就去世了,大概是死于青霉素过敏这类的医疗事故,因为当时主治的医生是她家里面父亲托关系找的亲戚,所以当时就没追究什么赔偿责任。
她的母亲去世的那天,羽是刚参加完一场考试,当然也就对她母亲的突发的病情,一无所知。在她在从考场回家的路上,路上还有人提醒过她说:“嘿,你妈都死了,你还在这蹦蹦跳跳呢……赶紧回去吧!”羽当时又生气又害怕,还跟人家差点打起来。据她回忆说那时候要参加的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但是当时她才年仅8岁,我还曾嘲笑过她:“你是天才嘛!”,她语重心长的回答我:“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很好,就像你和你的朋友一样,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上学都早,要不是因为母亲病逝、家里穷,我现在也应该是个文化人,至少不会在16岁的时候就给人家筛沙子、刷瓶子、在纺纱厂里做计件。”虽然她口中所描述的事实,从我的认知和对时间线上的推理的角度上看是不可能事件,但是我还是相信了,因为那天,她记忆中的升学考试的日子,是她母亲的忌日,她打那以后再也没上过学,也再没有了妈妈……
羽成长的地方物产丰饶,古代诗人曾形容:“芼羹笋似稽山美,斫脍鱼如笠泽肥”。这样的风土养物养人,也宜于养家,在她们那里,六七岁的小孩就会颠勺做饭,早上起床天还没亮就会懂事地跑到山脚下去打水,爬到山里面去打猪草,家务对她们这些孩子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我们要知道,她们的家务可不是简单的家务,重重的背篓换做现在我们十七八的成年孩子都未必能够背的动。在她们眼里,真正的生活必须要靠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和埋藏在每一天生活中的实际作为……这也是那里安家立业扎根的人们长寿的秘诀吧。
羽的父亲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羽的母亲去世后,他深切感到养育四个孩子的压力,也迫切想要改变这些苦命孩子的命运,于是,就给远在东北的当兵的弟弟写信寻求帮助,弟弟是受过教育、当过兵的,而且巴蜀一带的人在我的认知里都很善良、办事情也都是相当的麻利!……没多久,羽和她的姐姐芳就成为了家里面第一批闯关东的代表了,她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从巴蜀的一个小镇来到了东北的一个小镇上,孤苦无依,只能靠她们的叔叔婶婶来接济她们的生活,因此她们也比那时候同龄女孩子要成熟的更早,也更努力!
羽参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纺纱厂的工作,她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收入,她比别人更勤快也更机灵,而且常常在工作闲暇的时间跑到工地里去筛沙子,筛多少沙子人家给多少钱,本是男人们干的活,她一个女孩子竟然抢着跟人家干,工地里的小伙们时不时的还经常调侃她这个川妹子,说她:人长得漂亮又能干,适合娶回家当媳妇!所以那时候,追她的小伙子是真不少!
羽工作不忙的时候,常常会去看望她们的叔叔婶婶,因为她的叔叔对她来说不仅是亲人更是恩人,也更像父亲的角色,除了会帮她们姐俩介绍工作,还会偷偷给她们塞零花钱,这些都是她们的婶婶不知道的,因为婶婶年轻时候的脾气不太好,经常也会说一些难听的话,但羽都不在意,还是一有时间就跑去叔叔婶婶家帮忙做家务,擦玻璃,刷地板,做饭,甚至小到给人家洗内裤的事情她都会抢着去做……我问羽:“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一定很难过吧,会不会偷偷的跑到角落里去哭?”羽说,“那时候的人,哪有时间哭啊,没爹没妈的,有个叔叔疼你照顾你,这点委屈算什么,只要人家家里不吵架,我们当小辈的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在羽的眼里,活着,就已经是生命给予的馈赠了!
羽很努力又从不计较,在十八九岁恋爱的年纪就遇到了一个老实本分、有稳定工作的小伙,小伙的父亲是带过兵、打过仗的老革命,羽的人品和吃苦耐劳的劲被这个阅人无数的老连长看中了,两人的姻缘也自然而然地在小伙父亲的撮合下就成了。羽那个年代结婚,真的感觉不像现在又得门当户对,又得上万彩礼嫁妆的,又什么车子房子的,那时候一大家十几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热闹和争吵都是难以避免的,但那时候的人的感情都很真挚的,基本上都是直接针尖对麦芒,不像现在,吵了架拌过嘴的都是仇人,偶尔还在背地里搞点阴的。
羽后来结婚、生子、工作、生活都很顺利,现在退了休,在家里专心给她的女儿带娃,虽然有时候更年期脾气暴躁了点,但是生活上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她来说算是幸福的了,虽然有时候会操心她女儿的婚姻,但那都是下一代人该去承受的事情了。我也曾劝过羽:儿孙自有儿孙福,做力所能及的事,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天地,就够了。心放宽了,何必执着于那些世俗的东西,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年轻时候已经没少吃苦了,到了这个年纪,一些事就让年轻人自己去解决和面对吧!
巴蜀地区的人的魅力真的深深触动了我,不仅仅是记录片里的三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到茶馆小坐的百岁老人,还是在那样露天茶馆里,被温暖的人情与体贴所融化了的界限,更是羽这样从不用语言去催逼,以一种婉转的方式,给彼此都留下恰到好处的空间的温暖。羽现在过得很好,未来会更好,因为,我相信,巴蜀这样的地方孕育出的不论是人还是物,都雪藏着一种幸运和美丽,以及那种面对问题和苦痛从不回避的成熟。
羽的经历和故事,总会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大冰书中的白玛和小蓝故事当中去,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真心的希望,我们无论在城市还是小镇,都能保持健康,都能拥有怡然自得的心境,都能像纪录片里的百岁老人那样,健康到不需要家人的陪伴照料,只需要老茶叶老朋友跟老座位……也都能像羽一样,做一个虽然立足扎根在异乡多年却不忘本的人,做一个能够始终坚持以感恩心态回馈亲人、朋友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能够恪守初心无怨无悔追梦的人……事情和人存在的本事就是合理,因此我们无需对身边所发生的、所看见的产生质疑或是不解,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你就成为了万千世界里的某个她或者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