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到老,学到老”谈重新认知“知识”

从“活到老,学到老”谈重新认知“知识” 

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终身学习”。

为什么,人们在离开求学阶段后,仍需要不断学习。因为世界是不断进化发展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学习,过往的知识与经验已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人们在求学阶段之后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而正是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升。这个时期的学习,不仅是从书本中学,还可以从实践中学,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而学会到的知识,只有转化为应用,才能得到提升。若不能转化为应用,那知识还是知识,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也是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对知识的定义:只有改变行为,产生新的结果的信息,才是知识。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您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为了成长和提升,人们是愿意主动去学习的。但学习的成效却有高有低,成甲老师对此问题的分析是,认知深度决定了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认知深度体现在: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理论。

怎样才能提升认知深度?成甲老师提到:掌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临界知识,就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极大的提升学习效率。

于是,由知识又引出了一个新概念,“临界知识”。

既然临界知识能极大提升学习效率,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临界知识,如何才能掌握临界知识。

在后续的读书笔记中,将继续与大家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