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跨越阶层的指明灯


(一)最近有两条新闻

一个是27岁的吴同学,他在清华大学读了5年建筑本科,在国外一所顶尖大学读了2年建筑硕士。回国后,他发现行业在走下坡路,找了一份设计院的工作,月薪只有一万元,经常加班到零。而之前高考失利的同学当年选择了芯片专业,现在年薪30多万,工作相对轻松。

另一是根据2022年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行业应届毕业生底薪在3万以上。近90%的算法工程师拥有硕博学位,而在整体人工智能行业中,本科生占62.7%,硕士生占22.1%。

    同样是风口上的专业,如今的人工智能专业让人想起十几年前的建筑和土木。


选择专业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有红利。事业有成的人,短短几年就积累了别人几十年的财富。

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分红专业是财经。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四化建设”方兴未艾,市场急需经济人才。当时的财经类毕业生大多被分配到银行、审计等待遇优厚的部门。很多考生放弃了其他专业的本科学历,都要选择财经类专业。

到了80年代末,随着外企进入中国,外贸、国贸、外语等专业迅速取代财经成为最热门的专业。那时候会不会外语,可能就是几倍月薪的差别。同期,纸媒也迎来了黄金时代,新闻专业开始崭露头角,记者被视为“正义”和“良心”的代名词,他们不仅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而且他们的工资也比其他职业高得多。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数量从286就到了586,多媒体不断升级,计算机专业的受欢迎程度迅速上升,很多同学放弃了985,选择了“两邮一电”。

进入2000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和土木工程成为炙手可热的热点,毕业后能进大型房企的人,短短十年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选对一个专业,往小了说你可以进入财富的快车道,往大了说甚至能助你实现阶层跃迁。

毕竟高考志愿的背后有真实的行业,行业往往有周期。在朝阳期上车和衰退期上车,同样的努力,经济会有很大不同,所以选专业一定要有前瞻性。


那怎么才能在选择专业上有前瞻性呢?

1宏观上

需要知道现在的经济趋势是什么?比如外语和外贸专业热,那会儿刚改革开放,我国大力对外招商引资,建筑土木热,那会儿加速城镇化的建设,盖高楼大厦,这些热门专业折射了宏观趋势。想想这种大趋势能持续多久?比如国货崛起,外贸外语不再那么吃香,房地产行业有周期,土木建筑也不会一直火。

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职业,都要注意大势。

2012年学金融,4年后银行迎来降薪;2018年计算机,2022年毕业赶上了互联网大公司裁员,短期确实不吉利,但长期不一定。

与互联网的情况类似,金融行业正处于向实体赋能的过渡阶段。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将发展壮大,这意味着私募证券将开始一个金融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样,互联网与大数据、软件工程等技术相结合,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学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虽然短期面临痛苦,但长期来看也是大有可为的。

还有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趋势,比如人口老龄化,碳中和,乡村振兴,消费娱乐产业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对应的护理、医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碳中和对应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互联网工程等其他大趋势对应的专业也需要考虑。


2微观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要考虑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无法长期坚持。如果不知道如何选择,建议可以选择弹性专业,比如数学、经济学。一方面是跨学科,另一方面就业面广。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科更多的是培养思维模式,未来可以应用到各种事情上。比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深刻树立供需思维、成本思维、稀缺思维,帮助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做出更经济的决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