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仁义,只说道德

1、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由此看来,道德是维系万物生长的原因所在。而且,是由内到外制约、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它讲求的是内在修为。人类讲道德,方能净化内心,最终健康生长。人人都讲道德,则天下就和睦、和谐了。

有人讲道德,就有人唱反调——不讲道德,甚至公开违背道德。这些人不讲道德,冒犯了讲道德的人的自由,从而走向了社会的对立面。那么,如何制约、约束这些人呢?

法律,应景而生,为道德而生。当人不再讲求、遵守道德时,势必侵害别人的权益,为了维护公平,彰显正义,法律,就此诞生。以来制约、约束不道德的人和事;或规避因不道德而存在(潜在)的危险(风险);制裁不道德的人和事。

法律是因人、因事,由外部发生,来框架事物,约束人类行为的。

道德,由个人到社会,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修为;法律,由社会到个体,强调社会主体客观存在的必要性。

当下,我们提倡道德修养,以自我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老子和孔子,根据传统说法,他俩是同一时代的人,但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还曾问礼于老子,称赞老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但也是据冯老先生讲,即便问礼,他俩还是和而不同。老子鄙弃儒家的仁义。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的直接冲突。

既然他俩都这么冲突了,难道他们的言论能被放在一起,合二为一?

“道德守礼”这是眼下马路上、花坛中能经常见到的公益广告语了。时至今日,终于发觉,此话不妥啊。其一,道德守礼,词组不工整,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道德,可以是并列名词;但守礼呢,是动宾结构词语,所以,前面应该也是一组动宾结构词语,如遵德。这样,两组词叠加起来,遵德守礼,才能朗朗上口。其二,追究这组词的内涵,道德,是老子语,是道家;守礼,是孔子语,是儒家。而道家和儒家在前面已讲过,是直接冲突的,直接表现在道德和守礼上,不能合二为一!这种提法是违背道家和儒家的本意而撺掇拼凑在一块的。

3、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想努力辩明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这可能就代表了东方世界的观点吧。

当人类能被称之为人类的那一刹那起,就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为了活着,势必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如何才能获取更多的水、食物。进而会为了这些必需品发生争斗,谁都不可避免!因为这是人的最低级、最原始的需求——生理需求(马斯洛,西方有名的心理学家,需求层次理论)的题中之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都是自私的、自利的,性本恶的。要不怎么才能满足最低级的需求从而生存下去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