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黄河源立传

见过给人物立传、给民族立传、过家国立传的,但从没见过给河流立传的。阿来的这部《大河源》算是又让我涨见识了。

关注到这书,完全是因为阿来的名气。当年看过他的《尘埃落定》,使人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光怪陆离的土司家族让人深感好奇,以至于我去丽江时,还特地花了半天时间去参观木府。

与《尘埃落定》强故事性相比,这部新作《大河源》不太好读。

不好读的原因在于,一是这是部散文集,没有那么强的故事性。在后记中,阿来也说了,这本书是应出版社的邀请而写的。本来他是想写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三江源区的,但地理上三江源区差异太小、人文上又差异太大,如果三江并写,容易造成轻重繁简不均衡。于是就只选了黄河源,为黄河源立传。

二是,这是阿来行走在黄河源头区域的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既然是行走,那就势必涉及到路线、地名,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对黄河耳熟能详,但对黄河源头区域,如果不是在这片区域生活的人,我想绝大部分的人都是鲜有耳闻。更别提对其中乡县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有多少了解。

于是,书中接连出现的地名就成了不好读的第二个因素。如果配有行走地图还好,至少我们还能对照着地图,跟着阿来的视野对这片区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但我翻遍了全书,貌似只在封面看到过类似地图的图案。当然,书中涉及路线之繁、地名之多,如果要一一整理成地图,也是一个大工程。可能会辛苦了出版社,但绝对便利了读者。至少,会比现在这个版本,好读太多。

书是不太好读的,并且也如书友提及的,命题定制的作品,有官家的呆板,但也绝非一无是处。

阿来在书中,将黄河源的地理、历史、植物、社会、人文、生态融为一炉,以笔为镜头,向我们呈现了这片区域深远悠久的历史记忆。比较难得的是,书中在讴歌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如实地记录了当地人在面临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

比如在鄂陵湖区,人口与牲畜的增加,对高寒草甸的生态造成了破坏,同时也侵占了原先属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后,退牧还草,部分牧民还要移民别处。结果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得比草场的恢复还快。

书中阿来与牧民的对话很有意思:

牧民说,限制人,限制牛羊,结果,牛羊不吃的草却让给了这些数量越来越多的野驴野羊,特别是这些藏野驴,食草量比牛还大。人不放牧牛羊了,但草还是没长起来,都被这些野物给吃掉了。

我要跟牧人讲大道理,野生动物多,也是一种良好生态。

牧人有些固执,这里的保护区,不是要保护黄河吗?保护黄河就要保护草原。这个我们知道。但把牛羊赶走,把草让给野驴野羊,照样吃草,甚至吃掉更多的草,不是也没有保护到黄河吗?

到这里,阿来没有继续记录他是如何回复牧民这个问题的。可能实际上他还是继续他的大道理,也可能无言以对,这个话题至此结束。而我更倾向于后者。

高层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没有节制地开发,自食恶果是迟早的事。牧民的困惑也是实际存在的,他们不是没有觉悟,也不是不理解高层的意图,但在现实面前,很难不让人陷进迷思。

书中阿来花了很大的篇幅,写这片区域不同地方的地理地质、植被、自然,甚至是用精确的数字罗列了不少乡县的人口社会情况,既然是为黄河源立传,写这些自然无可厚非,但真的不必花这么大的笔墨,难掩堆砌划水之嫌。

像牧民的困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像这个区域的人文历史,人物与河源的命运交错,这些能够引发我们更多思考的点,却都只是蜻蜓点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