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觉醒之旅

昨天,受朋友之邀去参加了一场家庭教育的觉醒之旅,因为和工作时间冲突,两天一晚的课程,只参加了一天。学习的时间虽短,但对我仍然有很大的触动。当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亲子沟通,便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如何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虽然平时也在这方面进行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中,但今天的学习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认知。

上午的讲座,以问题导入,通过十个亲子沟通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才是有效沟通?就拿第一个问题,当孩子对你说:“爸,妈,作业太多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回答呢?大多数家长可能都是这样的回答:不着急,慢慢来;咱们把作业分分类,先易后难,越做越少;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都是为你好,是希望你们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作业多,那咱就不做了……不管什么样的回答,你会发现,我们的回答都是在继续让孩子完成这件事,或者说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可我们真的能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作为母亲,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一片杂乱,一大堆家务要等着你去干,你的心情非常糟糕。这时候你对爱人说:这家务活太多了!如果爱人用同样你回答孩子的方式去回答你,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不妨去设想一下,爱人说:不着急,慢慢来;咱们把家务分分项,一点点做,总会做完的;或者说不想做,那就不做吧;甚至说做家务是为了你好,这样锻炼身体对你有好处……听到这样的回答,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当人在有情绪时,需要的不是你告诉他怎么做,而是更需要你去接纳他的情绪。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感受才是最高的理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价值。尝试一下,如果我们这样回答孩子:妈妈知道你在学校学习了一天,一定很累,很辛苦,那你看看有没有妈妈能够帮到你的呢?我想这时候不需要的是方法,只需要你给他感受,理解他的辛苦和不易,这足以。延伸到学习上来讲,我们常常埋怨孩子们没有学习的动力,那学习动力的背后是什么呢?我们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想说:只有感受好了,才会有兴趣。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更快地更好地掌握知识,把本应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试错的过程给省略了,久而久之孩子们没有了体验的过程,自然就没有了兴趣。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他自己去体验,即使做错了也没关系,因为人本身就是在试错中不断成长和成功的。

而下午的角色体验课,更是对我心灵巨大的冲击。当我作为一个犯错的学生,在父母劈天盖地的指责声中,从无助到愤怒到爆发到麻木,到最后的绝望,我从来没有如此体会过,这是一个怎样痛苦的过程。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只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教育孩子时,却忘了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所以真正的教育智慧是什么?这几日在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其中讲到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那什么智呢?智,就是识人!爱人、识人,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倒出了教育的真谛!所以我想,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要想做一个智慧的师者,首先要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孩子,懂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成就他们!

一天的学习结束,但我们成长的脚步才刚刚开始。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希望我们在有限的每天,都能用学习、用热爱,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