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述而篇第二十二则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哈皮波白话试译:

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赐予我的,桓魋他能又能如何我呢?


哈皮波赏析: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桓魋是谁?他为什么要杀孔子?

桓魋其人为宋国贵族,受宋景公宠信,权势炙手可热。因而桓魋为人嚣张跋扈,孔子周游到宋国,宋景公持欢迎态度,他希望能把这个同族同宗的圣人留下来辅助他。但是桓魋有私心,他怕孔子师徒到来后,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极力反对,并派兵去杀孔子。

小人之可恶在于他的妒忌才能和狭隘的胸襟,桓魋便是如此的十足小人一个。一个有才能和品德高尚的人,却往往避不开小人的陷害,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小人的陷害,君子该如何举止?

孔子所讲“天生德于予”,是一种自信和从容,即使面对小人的陷害,也能坦然面对,不失风度。这从容不迫的态度中折射出一个人对自我人格的充分认识后的一种高度自信。

正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但为什么孔子讲自己的德行是上天赐予的?我们一般讲德行是一个人后天习得的,为何在孔子这里却成了不习而来的?

这里有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如《中庸》所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赐予的人的本性是仁的,人只需率性而行即可德行彰显,所以德行是上天赐予的,并不是后天习得的。关于这点,孟子讲的更具体,“人皆有恻隐之心”。人只要充分发掘自己的内部的善体,便能仁智勇。所以,王阳明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也是孔子的“天生德于予”的一种延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
    弘丹阅读 4,055评论 2 2
  • 很多年前曾经问过你,如果真有世界末日,如果明天是最后一天—— 你说:“别傻,好好活着。” 我又问:“活着是为了什么...
    梁欢欢阅读 3,833评论 4 10
  • 我们去大唐芙蓉园那天,排队的人真是多啊。其实想一想,一年当中的这个时候还要排队真是有些意思。至少在过年的时候,我们...
    舞年horace阅读 2,472评论 0 0
  • 在推出医疗智能硬件终端“糖大夫”之后,腾讯又在今年3月25日发布了 “腾讯腾爱医生”APP。 和“糖大夫”针对慢性...
    经理人分享阅读 5,878评论 0 3
  • 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 又要到年底了,重庆天气依旧调皮,一夜至秋。时节、寒冷....种种因素把我内心恐惧的...
    Amyuann阅读 1,93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