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不能被老公发现的日记

最近在学音标课,虽然老师讲课有点娘,但是很受用,干货满满,把我几十年的错误发音给纠正了过来,还有就是对“事物真理”的认知让我出口更有底气。总之还是很喜欢的!以至于我每天都会抽一段时间出来学一会。

但昨晚跟同事语音聊天,不知不觉聊到十点多,本来是想拒绝挂掉的,但还是唠唠叨叨到十一点多,如果不是老公的一个电话打进来,我想聊到十二点也是可能的,如果聊过之后心情是舒畅的也好,但是不,更多的是后悔今晚有没有学习。

当然也不是我很能聊,在这两个多小时里,我有一个半小时充当的都是倾听者,难道一个女人真的比男人每天要多出许多许多的话来?!以后再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大声拒绝,(⊙v⊙)嗯,就这样决定了,同时,我在老公面前也要适时禁言。因为他童年乃至青春成人听到的唠叨比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得多。我真的见识过。

语言有的时候用的好,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用不好就是引发矛盾爆发的十级炸药。白的成长过程整个就是教科书般说教的过程,留下的阴影就是只要别人我一说有关道理的话他就要炸毛,去看他妈我能安生听他妈讲话讲道理一两个小时,但他不行,只想赶紧走。

白的童年相对比较复杂,父母离异,九岁之前跟着亲妈在老家农村和县城生活,有饥饿温饱也有童年的无限快乐。九岁之后便被父亲彻底接到了身边,跟着小妈一起生活。

小妈是一名音乐老师,虽有一股脑的浪漫和文艺,却也有对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拳拳之心”,打把孩子接回来起,她就是真心待其如子的,也想着有一天能够看着他展翅高飞,且夫忠子孝。

白被接过来后,爸爸和后妈问他:你是想喊阿姨呢还是妈妈?小小的白看着面带微笑的阿姨犹豫了一下,又看了一眼满眼期待的爸爸,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爸爸说:“还是喊妈妈吧,妈妈显亲”。就这样小妈包起了一个母亲应该为一个孩子所做的一切,吃喝拉撒住行以及教育。白爸爸工作很忙,每晚回到家后孩子已经躺下睡了,早起上班时孩子还未起床,就这样白的一切都有小妈打理。

由于是从老家转学到大城市上课,有些课程还是有些跟不上的,就留了级,但就是这样对小白同学来说学习还是有些吃力,作为老师的小妈知道后,每天下班后辅导他的功课,阅读、背诵、默写。望子成龙也是小妈对他的期待,不到半年成绩就紧紧地赶上来了。为此,白爸爸是由衷的感激小妈。

而只有小小白知道,自己有多么想念、无助和害怕。

对于新学校、新伙伴、新妈妈和一个一年都见不了几次的亲爸爸,小小的他有多害怕。怕他的方言小伙伴们听不懂,怕他们不喜欢他,不敢讲话,不敢加入他们玩耍,新环境的禁锢让他更加想念曾经的小伙伴和妈妈,那时可以肆意聊,可以肆意笑。

新妈妈的教育方式疏远地像个老师,有时他也怀疑,新妈妈是不是也不喜欢他,为什么她会那么严厉?为什么每次每件事她都要过问,为什么不想吃饭还非得吃?为什么每次出去旅游后,回来都要写一篇观后感?为什么就不能考低分?

小小白是不敢反抗的,毕竟“寄人篱下”,虽然是亲生父亲的"篱",但宛如不是。

“妈妈这是在给你改恶习,立规矩,你要听她的话,她是对你好”,爸爸对他说。而小时候的白脑海里更多的是为什么他做什么都要接受喋喋不休的“教育”?不管什么喋喋不休的教育终归都能落到“知恩图报"和“百善孝为先”的根上。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白好可怜。也理解了他的暴躁和叛逆。同时也理解了小妈对他功大于过的养育之恩。

“童年时受到的伤害需要一生去治愈”。这句话是谁说的?真好!

我和白现在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真的就是各自原生家庭的投射,我明显的发觉他在重塑我们小家庭的相处模式,跟我一样,在之前的家庭里受到的伤害,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加诸于孩子身上。有了这样一份觉悟,就有能达成共识的基础。愿我们都能在第二个家庭里成为孩子爱的源泉,愿我们都能在彼此的爱里疗伤成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