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孩子在做作业时不走心?
简单来说,是孩子不知道做作业的意义。对于孩子来说,做作业只是手段,他想着尽快完成作业,向父母老师交差,他并没有意识到写作业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孩子对作业缺少兴趣,缺少深层的动机,也就是意义的匮乏。而不知道作业意义,他就有了思维的惰性,又导致思维失去了敏感性,因此做作业时不专注如果孩子对作业有着强烈的兴趣,他就会沉浸于其中,反复琢磨各种条件,不放过每个细节。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前面的一种情况,作业是手段,是通往高分、获得表扬的手段,而后一种状况,作业是目的,是通往知识,通往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也就是说,前一种情况是外在的动因,作业本身没有意义与价值;而后一种则是内在的动因,作业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热爱学习,但孩子最后不是热爱学习,反而讨厌学习,甚至连分数都无所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为什么?
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我们的焦点就放在分数上,放在成功上,孩子考的好,我们就心花怒放,孩子考不好,我们就焦虑。我们自以为我们很关心孩子学习,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们关心的只是学习成绩而不是学习本身。比如说,孩子考了85分,一听分数很生气,就开始了批评,结果孩子说全班最高85分,马上就开始表扬孩子。根本不关心失掉的15分是什么原因。其实,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孩子是否热爱学习上,让孩子知道,比起成绩,更关心的是你是否为学习尽力了。
记得我家孩子五年级的期末测试,孩子回家后,一脸不高兴,一看就是成绩不好。我问考的怎样样,只说不好。然后说语文才80分,我听了以后有点上火,但是我没有批评他,只是说拿来试卷我们一起看一看,哪个地方失了分,一起补补。这个时候孩子笑了,拿出试卷来一看,考了95分。孩子说几个同学商量,看看谁的父母最看重分数,考不好就挨批。今年孩子升高一,三年的初中生活,学习成绩也是起起伏伏,无论是好是坏,我都能坦然接受。考好了证明这段时间用功了,考的不理想,说明这段时间没有努力,我会追问一句,你觉得自己用上了几分力。每次我都告诉他,只要你觉得自己的分数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就行。孩子自己也说,他班里好多同学考不好都会被批,但我就不批他。
我们的关注点不是成绩,不是名次,而是你是否努力了,是否拼尽全力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自己能够做决定的那一部分,也许拼尽全力不能得到好成绩,但我们就此放弃吗?现在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即使努力了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但是仍然不放弃,仍然继续努力。只要孩子明白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就够了。
每个孩子都会关注自己的分数,都会关注自己的名次,我们不需要再去强化,相反,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平衡点,我们要在乎的是孩子是否热爱学习,是否用尽全力。而当我们也去强化分数、强化名次时,孩子可能就会因为我们的在乎,因为我们的焦虑,而对分数不再在乎,当他们不再 在乎分数时,他们可能真的就自我放弃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孩子小学就自我放弃的原因吧。
我们要努力地帮助孩子找到做题或学习的意义或结果,这个意义是什么?就是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或者更好的中学,更好的大学,当孩子们有了成就感时,自然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更喜欢学习、更热爱学习了。至于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