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孩子天性须从容,道德发展有规律”有感2020级亲子系学员 晁然

孩子是否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大家肯定会疑惑,如果孩子天生就知道的话,那还用家长教吗?确实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就懂规矩的,他需要的是慢慢的调教。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事情他也不知道自己说做的是不对的。甚至更小的孩子他还没有对错的意识,他只有高兴或者不高兴,想做和不想做的区别。那么孩子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区别对与错呢?首先都要具备道德意识。大家又要问:那孩子什么年龄段才有道德意识,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是对是错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了相关的研究。证明了儿童的道德感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有顺序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根据它的发展水平,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幼儿时期,我们重点讲述前边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道德阶段,(一到两岁的孩子)此时儿童的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没有任何规则意识,因而也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这个时候,他们更多的生理和欲望的满足,没有太多对错和规则的概念。只要她高兴、只要他想做、他就为所欲为。第二阶段为他律道德阶段(两到八岁的孩子)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此时儿童已经了解了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是不了解意义。经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比如,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他已经服从啦,但他心里是否真的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啊?还有五岁的小孩儿,他看到钱包有钱,他就会去拿,在这个时候。孩子的道德意识,他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是没有办法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是和年龄段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关。我们不能只看到行为的本身,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第三阶段为自律或合作的道德阶段(八到十二岁的孩子)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他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已经开始了具有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也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就像悟空,他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之后,开始会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跟着唐僧一路西去取经,在取经的路上,他开始有了自己做事的一套准则。知道需要保证了大家共同的利益,需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年幼的儿童没有是非感,他还生活在道德观念之外。在孩子受到相关教育之前,犯错应该是家常便饭。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有良好的品格,所以往往对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正常行为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含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就给他贴上了小偷、骗子、不诚实等标签。这对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不公平的。当然,孩子的“错误”不能忽视,也需要及时的纠正和合理的引导。我们作为家长要做到了解孩子对应的年龄段的道德发展水平,教会他正确的做事方法。慎用“审判”和“定罪”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