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总结,仍然是主要总结阅读部分,朗诵唱歌稍作提及,练字仍在继续,运动几乎每天一万步左右。
主要阅读的书籍有film/screenplay《晨曦与日暮》、初等数学书《基础数学与生活》、中国古籍刊物《宋刊陶渊明诗集》、文学类读物《英美文学选读》、双语对照读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家教读物《家庭的觉醒》和《父母的觉醒2》。
1.《晨曦与日暮》(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Film/Screenplay。
其实是两部电影的剧本,读它有种看电影的感觉,却也蛮好玩的。第一部叫《晨曦》(Before Sunrise)。两个二十多岁的男主女主(分别是Jessy &Celine),在一辆欧洲列车上偶遇,男主盯了女主看老半天了,女主目不斜视正在看手里的书。
这时候,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妇用德语正在激烈地吵架,这就把两个人的吸引力引过去了。夫妇直接在女主跟前尖叫似的吵的不可开交,女主只好换了一个座位,正好就坐在了男主身旁,这才两人有机会闲聊了起来。
那位四十多岁的女人转个身又回到车厢,继续和丈夫大吵起来。两人决定换到类似于吃饭的餐车车厢去,交换了各自看的书籍,聊得愉快了起来……
第二部叫《日暮》(Before Sunset),紧接着第一部的故事,仍然是两位男女主角。但是,时间已经是九年后。两人约定半年后见面,因为女主奶奶去世,女主没有去约见的地点。这时已经是九年后的巴黎某书店,男主正在接受采访,他已经是美国小有名气的小说家。而女主就躲在书店一角听男主讲他在维也纳的邂逅故事而写成的小说。
原来,此时男主已经结婚,并生了儿子,妻子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小学老师,然而男主就是对妻子没有感情,一直对女主念念不忘,所以九年后又一次跑到女主生活的巴黎来。
而此时的女主也正谈着一个男朋友,男朋友是一位摄像记者,有着顽固的摄像热爱,有一次对着一个乞丐不自觉就举起相机拍起来,丝毫没顾及场合与状态。两人也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关头,突然这迟来的邂逅,又会给两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纷扰呢?预知故事,请去看电影或者看书啦!
2.《基础数学与生活》(Mathematics All Around Seventh Edition)
十二月份,主要读的是第三章节的内容,主要讲的是逻辑数学,从第二章的集合论数学到第三章的逻辑数学,看似好像跨越很大,实际上两者关系千丝万缕。
比如说集合论里有德·摩根定律,逻辑数学里一样也有德·摩根定律,我们发现它只不过是同一个定律之下的不同的表达方式罢了,这就好比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样,或者说: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或热量不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又或者表述为:
“自然界中任何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的传递都是不可逆的,不可能自行发生热量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的传递”。
或者直接简单表述为:
“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
逻辑数学里面有五个联结词,也就是
否定/逻辑非(~)
合取/逻辑与(∧)
析取/逻辑或(∨)
条件/如果…那么(→)
双条件/当且仅当(←→)
此外,或有两种或,也就是“与或/兼或”与“异或”,前者能同时成立,后者不可能同时发生与成立。而且,先合取再否定,这样一个逻辑计算过程也有一个专门的词叫“与非”,用一个“|”表示。
最后,在逻辑数学中某一个命题的真值表的行数,与集合论数学里的子集数量一一对应,逻辑数学中的逻辑变量个数就对应了集合中元素个数。当然,除了二值逻辑之外,还有三值逻辑,所谓二值,就是说给定一个命题,只有“真T假F”两个值,而三值,就好增加了一个“可能”,相对应的用M表示。
所以。增加一个M后,对于判断一个命题的结果,看上去似乎增加了难度,但是,实际上,只要拿不稳的时候,把M换成相对于的“真”或者“假”值,就很容易判定命题的结果。比如说:
F∧M=?我们只需要暗暗想一下F∧T=F,那么很显然M∧F=F。T∨M=?,同样的我们想一想T∨F=T,很显然T∨M=T.
同样的有:
T∧M=M,F∨M= M, M∨M=M, M∧M=M.
当然,我们可以用电路图来表示一个复杂的逻辑命题,把所有条件命题(条件命题和双条件命题)换算成非条件命题,就可以用电路图表达,析取用并联电路,合取用串联电路。
一个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一个命题的否命题和它的逆命题是等价命题。对于一个条件命题,有很多种改写方式,不仅仅只有“如果…那么”一个联结词,比如还有“除非/只有…才”,“除非”和“只有”后面跟着的都是结论,而“只需…”后面跟着的是假设,“必须…”后面跟着的一定是结论。充分条件是假设,必要条件是结论,充要条件就是双条件“当且仅当”。
一些可以拿来当推论的结论,有:
1.p→q和~p∨q逻辑等价
2.~(p→q)和p∧~q逻辑等价
3.p←→q和(p→q)∧(q→p)逻辑等价
4.q与~(p∨q)←→(~q∧p)逻辑等价
最后,逻辑命题的论证一共有六种常见形式,分别为分离规则、逆否规则/换质位法规则、三段论规则(记住有三个逻辑变量)、析取三段论/逻辑或三段论规则、逆谬误和否谬误。前四种是有效论证,后两种为无效论证。
对于三值逻辑问题,虽然书中例题和自测题等,都没有给出同样的条件双条件形式,不过我们仍可以把“可能命题”当做是真假命题代入正常的逻辑命题运算,计算结果和二值逻辑问题类似。
3.《宋刊陶靖节诗注》宋·汤汉注
所谓宋刊,就是说宋代人记诵的刊印学习读物,它是用当时宋代人流行的欧体把陶渊明的诗词刊印出来,供人参考学习之用。
所以,它既是一本练习欧体书法的字帖,还是一本学习陶渊明田园诗词的陶情读物。
当然,我主要是为了练字了,把陶渊明的诗词自己汤汉的注释都原封不动临摹在纸上,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4.《新编英美文学选读》(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中译出版社,编者为北大的王继军教授和林庆新教授
这本书我主要是甲辰年除夕夜开始阅读的,所以,也只是读了一点点,也即是美国文学中的第五单元“赫尔曼·梅尔维尔”,作家和短篇小说家。本书节选了他的《白鲸记》中的第35章。
在阅读之前,一开始有导读,接着有作者生平介绍,再就是作品介绍,两位教授这三个部分的增加,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好像晦涩难懂的欧美文学经典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和阅读了。
除夕夜那晚,看了半小时春晚觉得无趣,我就来阅读这本《英美文学选读》了。除了小说之前的“导读——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在正文还有两个注释,大注释两位教授对整体或者潜台词象征意味等做一个详细解释(他们用的中括号[1234],小注释直接用1234标注,把作者引用的人物做一个介绍,又或者是黑建筑背景做一个解释。
但是,似乎像那种实在是太出名的人物,编者并不给加注,譬如拿破仑Napoleon和华盛顿Washington,两位教授编者就没有加注,毕竟这两个人太有名了,没有必要给大家注释。
赫尔曼(1819-1891)的一生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又唏嘘不已。12岁死了父亲,15岁辍学打工去了。20岁随船讨生活,随后因为不履行合约,被市场管理抓了关到一个食人岛监禁起来(He was taken captive by the Typees,a tribe of savages known for their cannibalism)。18个月的捕鲸船cabin boy生涯,让他大概率受不了才逃走了。随后被一位澳大利亚捕鲸船长( Australian whaler)救走了,之外在南太平洋海域(像塔希提岛檀香山Tahiti and Honolulu)待了至少两年以上,直到25岁才回到美国波士顿( Boston)。
一个人的童年阴影和创伤,一定是需要一辈子去疗愈,譬如赫尔曼;一个人童年的快乐与幸福,也可以治愈一辈子,譬如人生中的任何挫折和困难带来的痛苦伤害,总能被自己童年疗愈,譬如美国的海伦凯勒,中国的杨绛等等。
赫尔曼明明30岁就名扬天下,却仍然自卑地说自己不过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丝毫不好证明是因为热爱,是因为快乐( He published Redburn in1849 and White-Jacket in 1850, but these were works he disdainfully referred to as " jobs" which he was forced to do " for money")。也就是说人生取得的最大成就,赫尔曼也不敢说是因为热爱,而说是被迫做的事,那么我们的大作家赫尔曼究竟有没有自己的热爱事情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姑且可以猜一猜,也许就是躺平下来,什么都不做。譬如他卖掉别墅后那个19年。
倘若一辈子都是被迫做着自己不稀罕的且不喜欢的事,可想而知他本身是多么地不快乐啊,只是恐惧于怕被饿死,怕被抛弃,怕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他不得不装作"勤奋"写作。
那么赫尔曼究竟缺少什么呢?恐惧什么呢?当然是缺爱,童年的父亲在病痛中度过,母亲没多少时间理会他,更不用说父亲了,这和海伦凯勒是成年后,父亲才去世离开凯勒有着天壤之别。童年的赫尔曼朝不保夕,妈妈为了照顾爸爸,忽略和疏于关心儿子也是常有的事。12岁时爸爸终于一命呜呼,这时候妈妈拼了老命供应赫尔曼读三年书,已经是极限了。在这样的家庭中,缺爱和被深深抛弃是他不变的感受和主旋律。
正是这段痛苦又恐惧的童年生活,深深支配和影响他人生道路上的诸多选择,譬如卖掉别墅回到故乡寻找那个虚幻的"爱",那个东西根本就从头到尾都找不到的啊,然而,人总是约缺什么越是对它执着追求着,越是一辈子放不下,一辈子要去拼命找到它。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说自己对童年没有得到的爱不以为然,我看这只是一时的,正如林巨老师所说的,李娟这只是巨大的反制,总有一天她会创伤大爆发,她会恐惧大爆发的。我也深信如此,倘若没有深深的热爱与激情,我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这个创伤真的是100%要大爆发,这是我阅读那么多书所得的类似的结论。
譬如我们今天分享的美国名家赫尔曼,明明30岁就名扬天下了,仍然自卑,仍然找不到生命的热爱和激情,那么他就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躺平,回到故乡去"找爱"。
尽管,本是纽约州人赫尔曼,成名后,娶了一位马塞诸塞州大法官的女儿为妻,并且在马州买了一栋别墅农场。可惜,大约是赫尔曼觉得自己离开故乡纽约多年,总想着回纽约发展,又或者是和妻子家族没处理好关系,反正在马州待着很不爽,买别墅的16年后,他又把农场卖了回到纽约城,躺平接近二十年( Melville was force to sell his farm and in 1866 he secured a low-pay job in New York City as a district inspector of customs,a position he held fo 19 years)。
在纽约干嘛呢?竟然是做了一个有编制的巡视员,没事检检票,闲得很,但是工资也很低,可能也就每个月拿个两三千块钱(我是按照如今中国高物价说的, 同样的赫尔曼在纽约拿着低收入,却在纽约花着高消费)。
这里面,我们不得不着重看一下两位教授再次用了一个词汇forced,赫尔曼竟然是再次被迫卖掉了别墅农场,回到了那个阔别多年的故乡纽约城讨生活。不管这个里面有多少被迫成分,说明从始至终我们的赫尔曼就没有“做自己”,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啊,一个47岁的中年人,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竟然不得不被迫卖掉别墅农场,回到那个离开几十年的故乡。其实一切都早就物是人非了啊,回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晚年,赫尔曼把钱财挥霍一空,开始过食不饱腹的日子,终于在一个贫病交加的晚上,赫尔曼同志去见了上帝去了。颇有点像我们中国那位写《红楼梦》作者的晚年,就是不知道后事谁给他办理的。
但是,赫尔曼死后大约三十年,他的作品再次在美国大卖特卖,甚至都已经卖出国门,卖到全世界( It was not until the “Melville Revival”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at his works won wide recognition, specially Moby-Dick, which was regarded as one ofthe greatest work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world classic )。《白鲸记》更是被H.D.劳伦斯评价为“地球上写得最好的海洋冒险小说”( D. H.Lawrence called it" the greatest book of the sea ever written."),两位教授也盛赞《白鲸记》是一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引领力杰作,敢说时被认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代表作品( It is doubtless a leading work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and possibly the greatest American novel to date)。
而第35章,作者从讲述人Ishmael的角度,给我们讲了捕鲸船的“桅顶”的来龙去脉,并且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读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这一章的题目就叫做“The Mast-head”。
这个Ishmael,因为名字独特,一定有着巨大的历史人名渊源,因为他是《创世纪》里面记载的两个民族祖先之一(另一个叫Isaac),所以两位教授特别给了Ishmael标了一个大注释[1],用英语给我们讲解了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族长和祖先(patriarch and forefather),分别就是这两兄弟Ishmael和Isaac。
作者赫尔曼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要安排船员轮流值守“桅顶”,比如说要提前看到各种迷雾重重中的危险,诸如潜在的危险和礁石等等。并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把人站立在桅顶上,望着背后和脚下的船只,比喻成骑着大怪兽在海洋中驰骋一样( There you stand,a hundred feet above the silent deck, striding along the deep, as if the masters were gigantic stilts, while beneath you and between your legs, as it were, swim the hugest monsters of the sea, even as ships once sailed between the boots of the famous Colussus at old Rholes)。也把大船比喻成是希腊海岸边大雕像的靴子,如果是行穿在热带地区,在五十米高空的桅杆处当个stander,那绝对是最享受的一刻。并且在寂静的桅杆顶部,也非常适合沉思冥想……
5.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终于把这本有英汉对照的散文集读完了,在作者海伦凯勒的笔下,一个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聋哑女孩形象跃然纸上,在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父母老师深深地爱。并且也表达了对于少不更事的那件“抄袭故事书”事件的深深遗憾。
我想,海伦凯勒之所以人生越活越积极,和她母亲的温柔体贴十足的耐心关爱分不开,也和遇到了一位那么有耐心的凯莉文老师有关,更和她自己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息息相关。
正所谓美好的童年治愈一辈子,哪怕12岁遇到了那么让她痛悔一生的“抄袭事件”,她也能很快在大家的爱护下走出阴暗,走出伤痛,而不是沉浸在痛苦里无法自拔。
6.沙法丽·萨巴瑞《觉醒系列》书籍
重读《父母的觉醒2》,最终把它逐字逐句地精读完成,不同于第一次阅读时的先入为主的轻视看法,这一次我特别重视了起来,也就收获特别巨大。
《父母的觉醒2》编排方式,不同于第一部,它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单独成篇来阅读。而且,最后六章是有承前启后的编排,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也就是WINNER,六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了一个章节内容。
《家庭的觉醒》算是对前面两本书的总结和增补。真正的原题目有一个副标题,如下:
The Awakened Family:How to raised a empowered, resilient and conscious children.
所以,这本书实际上着重强调了这么三个词,也就是empowered、resilient和conscious,可以大致翻译为“有强大自我能力的”、“有坚强韧性的”和“有自我觉察力的”。
我正读到七大迷思,已经完成了前六大迷思,思考话题分别为:
1.一切为了孩子
2.孩子要赢在起跑线
3.孩子有好坏之分(有些孩子天生邪恶)
4.好家长是天生的(当好父母是简单的事)
5.有爱就是好家长
6.家长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第二部分:唱诵
唱歌部分:
1. scarborough Fair.
2.someone you loved
3.Right here waiting
4.Let It be
5.吴哥窟(吴雨霏)
7.辜负你的情(李克勤)
8.晚风心里吹(梦幻西游手游版女儿村门派曲)
9.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10. The sound of Silence
11.一丝不挂(陈奕迅)
12.恭喜发财(刘德华)
13.人间烟火(程响)
14.笑看风云(郑少秋)
15.留什么给你(孙楠)
16.乌兰巴托的夜
17.姑娘别哭泣
18.雨蝶
19.红日(李克勤)
20.无赖(古巨基)
21.十年(陈奕迅)
22.爱江山更爱美人
23.有谁共鸣(张国荣)
24.梁祝(杨采妮粤语版本)
25.来生缘(刘德华)
26. Right here waiting( Romantic Songs)
27. You raise me up(西城男孩)
28.少年中国说(张杰)
朗诵部分
1.《万家灯火》碑林路人制作
2.《西藏——梦想抵达的天堂》
3.《滕王阁序》
4.《无处安放的灵魂》
5.《烟雨江南:那一抹浅浅的思念》
6.汪国真的诗《感谢》
7.《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第140-147节)
8.《为有牺牲多壮志》(碧海有情天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