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枯竭,无从下手,怎么办

文/汣月

以杨雪梅老师例,从未发表过文章的她,在步人写作之旅后,在2016年发表叙事文章七十多篇。这个数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十分惊人的,也很让人惊讶!那么,她是怎样快速成长起来的呢?从她的成长叙事文章《用文字,点亮一盏教育的心灯》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她说:“我曾经用两个月的时间反复品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本书,以期摸透叙事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书中所有触动我、于我有所启迪的文字工工整整地誊抄出来,加深记忆;我曾从一些杂志中挑出叙事文章,只摘取其中的故事情节,从自己所关注的点和立足的角度来着笔重构,然后再与原文全方位比较,查找自己的不足;我曾让自己在作者与读者的双重身份中转换,在完成一篇文章后,反复以一个读者挑剔的眼光审读,再一次次修改完善,直到这篇文章触动自己的心灵;我曾走到哪儿都随身携带纸和笔,碰到发人深思的故事,甚至无意中冒出一个想法、几个语词,都随时记录,然后在每个夜深的微凉中将它们焐成有温度的文字……”

在这段文字中,杨老师给了我们如下的启迪—

多读书,多请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多了,自然也就会写了,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其实,阅读就是在向美好的东西学习,从一篇美文中,除了可以品味到人生的哲理,还可以学到写作的方法。如何入笔、如何叙事、如何感悟,诸如此类行文遣词的道理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只要我们愿意去揣摩、去内化,肯定可以习得其中的奥秘。除此以外,互联网社会衍生出了QQ群、微信群等众多的写作交流平台,一些活跃在教育写作领域的老师大都汇集于此。倘若能够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向一些“写作高手”请教,在写作方法上获得他们的指导,将会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多借鉴,多模仿。杨老师将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文章进行局部摘选,然后依据骨架进行重新写作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写作借鉴和模仿。文章读过了,对重要的节点、手法有了大致的了解,就相当于临摹了书法大家的作品,比起独立撰写一篇文章要简单得多,也收获得更多。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写作者,他叫张志刚,是一位小学校长。他说:“王老师,我为了写好叙事文章,曾将你的那篇《现实体制下,教育能否有一块柔软地带》熟读多遍,并且达到了背诵的地步。隔上一日,我就凭记忆把它默写一遍,然后再与你的原文进行对比。这个做法,让我收获不小……”而事实上,张校长的写作能力确实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他把故事引人了学校管理之中,自己成长为一位有教育特色的农村小学校长,被《中国教师报》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多观察,多记录。杨老师随身携带的纸和笔,其实就是她能够写出那么多优秀叙事文章的法宝——做教育的有心人。每一个走上叙事写作之路的人,或者说想要走上叙事写作之路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要能够从一朵花里看到微笑,要能够从一片落叶里听到秋声,要能够从芜杂琐碎的教育生活里找到零零碎碎的美好。此外,还要学会用心珍藏这些美好,把每一个恍然大悟的时刻,每一次思绪喷涌的片刻,每一段一闪而过的灵光,及时记录下来,把它变成文字,变成文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样的人生哲理放在此处依然恰当。因为好的叙事,就是从教育的一点一滴中,发现教育的美好。

我们说,人的成长要有贵人相助。叙事写作也应该有贵人相助,这些“贵人”就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次指点、一场辩论、一些故事、一种相遇⋯珍惜了它们,就有了迅速成长的可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