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体验,让我想到“心理感应”这个词。
事情是这样的:倾听师培训带教课第一次视频时,其中一个同学的音形相貌很吸引我。几天后,看到她在群里@另一位同学,我内心闪过一点小失落。又过了几天,她加了我,约了练习。我有些小激动,同时,对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有些自惭形秽的,尤其,与她对练,感觉有些压力。因为我感觉到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很圆润的感觉,而我,在表达时,总是很紧张,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完全自然呈现出来,这点很限制我的反应。
更神奇的事情发生在练习中。打开视频时,看到她的样子,干练的短发,圆润的面容,与课堂上不同的是,只有我俩,视频里图像都比较大。我有些紧张,现在觉察一下,可能是与她的大学老师的身份有关。老师的身份象征着权威,而我在权威面前总是担心自己会犯错。这是我的模式之一。
我们先按照老师提供的一个案例练习了一遍,总共用时半个多小时。她的反应确实如我所感受到的,迅速且连贯性很好。我呢,走到一半就卡壳了。比较不错的是,这次,我没有因此而攻击自己。
练习后,我们又闲聊了一个多小时。在闲聊中,我知道了她约我的整个过程。在视频课里,她对我感觉也挺好的,想着以后约我练习,但把我和另一个同学的名字混淆了,所以她在群里@了另一个同学。发现之后,才又加了我。这让我很感动,也很喜悦。我被她“看”到了,被她“关注”了,是心灵层面的。
继续深入聊,神奇地发现我们两个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心理历程:都是被当年主流价值观所绑架,选择了理工科,而自己的兴趣却不在其上,都是因个人原因走上心理学学习的成长之路,都想在本职工作之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练习之后,我还沉浸在内心的喜悦里。现在想想,喜悦的来源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成长的路上,又多了一个同伴,这会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方向;另一个是这种被关注和看到的感觉,也冲减了我的部分低价值感。我认为的“高不可攀”和“自惭形秽”,其实只是我认为的,是我的想象中的,事实不一定是这样的。
这个体验让我想到了“心理感应”。心理感应是什么呢?
百度了一下,搜狐百科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心理感应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循环反应。就是说,别人的情绪和行为引起自己产生同样的情绪和行为;反之,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增加了别人情绪、行为反应的强度。
不过,此时,我对心理感应有个新的想法:它是意识里的重叠,潜意识里的共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