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某上市公司CEO还在审阅最新版的《员工行为规范》。这已经是今年第8次修订,新增了"工位整洁度评分标准"和"午休时间手机使用规定"。
他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想起三年前创业时,公司什么制度都没有,业绩却月月创新高。
如今制度越来越完善,效率反而越来越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当公司里人人都想当"战略家"
上周的经营分析会上,市场部新来的95后突然打断财务总监:"我认为公司应该All in元宇宙!"这个连基础销售数据都搞不清楚的年轻人,却对着高管们侃侃而谈了20分钟战略构想。
这不是个例。在中国企业,我们经常看到:
前台文员讨论公司并购案
程序员给市场部PPT提配色建议
保洁阿姨操心公司上市计划
德鲁克早就警告过:当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想当"战略家"时,真正的战略反而没人执行。就像一支足球队,如果守门员总想当前锋,后卫整天研究战术板,这支球队注定会输。
某制造企业要求全员学习《华为基本法》,结果生产线上的技术员天天写战略建议书,产品合格率反而下降了30%。
董事长这才明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最高效的管理。
对比美国联合饲料公司的做法:董事长被问及经营数据时回答:"请咨询CEO,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CEO谈到市场策略时立即请来市场部总监作答。
规则很简单: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做到极致,对超出范围的事保持敬畏。
二、87页的报销制度,到底管住了谁?
"王总监,这次出差我想申请坐高铁一等座。""不行,制度规定只有VP才能坐一等座。""但这次要带重要客户...""那更不行,制度规定客户只能坐二等座。"
这段真实对话发生在某科技公司。他们的《差旅管理制度》厚达87页,连"雨天打车补贴"都精确到分钟。结果呢?
员工开发出完整的"发票黑市"。
财务部增设3个岗位专门查假票。
高管出差宁愿自费也不走流程。
管理的悖论:越是强调"控制"的公司,员工越会钻空子。越是敢于"放权"的组织,反而越自律。
青岛海景花园酒店的启示:给每位员工(包括保洁)5000元即时决策权;遇到客户投诉,无需请示,直接花钱解决。结果:携程评分常年4.9,房价比同行高30%。
就像医院手术室:主刀医生不会替麻醉师配药;护士长不会教外科医生缝合;各司其职才能挽救生命。
三、柯达是怎么被"情怀"杀死的
2007年,柯达工程师团队提交了一份震动行业的报告:
核心结论:数码技术将在3年内颠覆胶片市场
高层批复:"我们要坚守胶片艺术的纯粹性"
2012年,这家百年企业宣告破产。
同期,富士(Fujifilm)却完成华丽转身:果断砍掉60%的胶片产能,将核心技术转向医疗影像,如今成为癌症早筛设备巨头。
迈克尔·波特的警告:"当企业把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等次级目标当作首要追求时,就是在慢性自杀"。
中国企业的典型症状:
既要利润又要情怀 → 蔚来汽车年亏百亿
既要规模又要质量 → 恒大暴雷
既要创新又要稳定 → 传统银行被支付宝碾压
华为的智慧: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开篇就写明:"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简单来说就是:先活着,再活好
四、给管理者的三个救命锦囊
1. 立即做减法
下周就删掉公司最蠢的三条制度,比如"下班必须关显示器"这种规定。
记住:制度越多,漏洞越多。
2. 明确"三不做"清单
让每个部门写下绝对不插手的事项,就像医院里:麻醉师不碰手术刀,护士不调麻醉剂量。
3. 把目标刻在墙上
比如用激光刻下"持续盈利"四个字,当有人提议"先亏三年占领市场"时就指给他看。
最后分享一个故事,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巡店时,发现某分店把畅销商品藏在仓库最里面。店长解释:"这样顾客会多逛会儿,可能多买些其他商品。"老山姆立即下令:"马上把畅销品放门口!我们首先要让顾客方便地买到想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管理的本质,就是这么简单:
1.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2.用最简单的规则3.朝最明确的目标
PS:本文融合《中国管理问题10大解析》核心观点,案例经企业实地调研更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