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十七日(6月16日)辰时生于直隶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县)一个世代耕读之家。
七岁时,其母曹氏早逝,其父杨富另娶。继母陈氏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读书,很是羡慕。因而对他的哥哥说,请求能够跟从塾师学习。哥哥说:“你还小,学什么?”杨继盛说:“年纪小能放牛,就不能学习吗?”哥哥将这些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牧牛。
11岁开始半读半牧,杨继盛十三岁时,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
18岁府未中,更加发奋读书,乡试中举,此后曾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祭酒徐阶颇为欣赏他。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十二岁的杨继盛参加会试,中第三十八名。随后在殿试中二甲第十一名,成丁未科进士。六月,杨继盛担任南京吏部主事。到任后,考功司郎中郑晓对杨继盛颇为赏识,常常向他传授“居官守身之道与夫古今典故”。
勤奋是永远无法弥补天分的,杨继盛不懂得官场圆滑世故,左右逢源,跟徐阶、张居正等谋权之士相比只是个资历平平的普通呀。
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杨继盛要死劾严党,因为此时以严嵩和严世蕃为首的严党在朝政上一手遮天,贪污腐败,无恶不作。死劾,并非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于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上书弹劾之前,杨继盛斋戒了三天。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四十二岁的杨继盛回顾了他的过去。从童年的贫寒,到青年的求索,熬过了继母的虐待,熬过了仇鸾的陷害,现在的他,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前景光辉,仕途远大。
然而,现在的他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因为放牛的杨继盛,是一个纯洁的人。而 面对这片令人窒息的黑暗,他无力反抗,只能发出那最后的呐喊。
明知道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杨继盛是奔着死来的,他只求一死。
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唤醒胆怯的人们,如同春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奸邪的利剑。
杨继盛入狱后,严嵩利用自己的力量对杨继盛进行了一百廷杖的处罚,根据经验只要“用心打”,60廷杖铁定能够打死人,为此有人私下准备塞给他一副蛇胆,说是可以止痛,没想到杨继盛直接拒绝,并表示自己有胆,不用这个。结结实实挨了100廷杖后,杨继盛奇迹般活了下来,但也被打的血肉模糊。
诏狱里面蝇虫滋生,杨继盛的双腿很快就开始感染。一天晚上,他叫来一名值守,添加一盏更亮的燃灯之后,竟然直接用碎碗片一点一点的割下自己的腿上的腐肉,腐肉割完之后还一点一点剔除了附在骨头上筋膜,晚上安静的牢房内甚至能够听到碎碗片切割肉的声音。期间,杨继盛没有喊一句疼痛,就是默默的一下一下的剔除,仿佛腿没有长在自己身上。他叫来狱卒,让他提着灯,自己用碎碗片将烂肉刮了下来,没有嚎叫,只有无声的嘲讽。当我们思索这个场景,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昏暗的灯光下,一个状若疯狂的人刮着自己的肉,寂静的只有割肉的声音。狱卒吓得颤抖,而他坦然自若! 就连恶贯满盈、杀人不眨的锦衣卫看了之后,都难以接受,一个人竟然可以做到这种程度。现在总有人宣扬一个断臂(腿)自救的事情,但其惨烈程度与杨继盛一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眼前的杨继盛已经不成人形了。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众人的追捧,他很平凡,即使在那支光荣的进士队伍中,他也只是一个为人忽视、沉默寡言的人,辉煌显赫从未属于过他。如今的他,只剩下了残肢破体、遍体鳞伤,还有即将到来的死亡命运。
死得其所,死又何惧!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杨继盛英勇就义。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手无寸铁的杨继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只能凭借他的信念和勇气。
临刑前,他赋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
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