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探究备课手记

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几十年来都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大致有两种:第一认为:鲁迅先生要表达的是,批判封建腐朽的教育,认为封建的教育是腐朽的教育,是个人为了求的仕途的工具,所学内容是僵化的,没有一点出路。从而去追寻新的文学,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我在上一篇文章里,也有提到这个观点,并且也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第二种观点是: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无意于去分析旧教育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三味书屋生活年代作为童年纯洁人性存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也是被大多数教者所接受和认可。
问题是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是符合作者的写作初衷呢?要不要摒弃一种去提倡另一种呢?我认为这两种观点不是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文学即是人学。从文艺学的角度来说,读者对文学的思想解读甚至误读都是允许的,是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各有各的角度和目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角度不一样,主题自然会有所不同。
从作家的人生历程来说,我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表现的就是对封建腐朽教育的批评。我们知道,鲁迅的求学之路是与众不同的,他年轻的时候读的是私塾教育,但是并没有走封建科举求仕途的老路,而是上的新学,鲁迅是江南水师学堂毕业的,这在当时是不被人们认可的,甚至认为上这样的学校就是不务正业,辱没祖宗的。后来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继而弃医从文,并且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说明他不认为封建教育能救中国,他是要和传统教育决裂的,他是第一个写白话文的作家。传统教育的艰涩和八股,让他没有一点兴趣,只是猎奇于老先生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沉迷于教育本身,因此,他在三味书屋里也只有在后花园玩的时候,是他仿佛置身于“百草园一样”令他回味。但是,学堂里的生活并不是自由的,老师是有一定的戒律要求的,这是使得感到他不自由,不自在,也无心学习。鲁迅先生从小都是厌恶封建就是的教育,这在《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等篇目里都能找到思想批判的端倪。

在过去的旧教材里,这篇文章依然是被对比来理解主题的。从资料显示来看,这篇文章在六十年代就被选入中学教材里。在以前,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主旨被理解为批判封建教育,泯灭儿童天性来讲的。改革开放的头十几年,教材一直沿用第一种主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开始有了新解,认为无论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对鲁迅先生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以自由停泊的两处港湾,在那里他留住了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自由的人性。鲁迅先生亲切地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叙述格调前后和谐统一。我对这种观点不反对,因为时代的大环境在变,我们不在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世界,更多的是关注心灵和人本,因此这种解读也有它的合理性和受众。就连人教版的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总纲里面也写到: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可见新教材完全是顺应新时代的认知编订。这样一来,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多的背景障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会顺利很多。
那么如何处理编入教材的作品主题呢?我认为在初中阶段,我们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更多的让学生去关注成长的经历和感受,体验情感的真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情感目标里面的重要维度,也是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如果一味地停滞在过去的研究思想里,那毕竟会把新时代的学生纳入到旧的思想体系中,这和新时代的学生思想认知是格格不入的。也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到窘迫的境界。因此,初中的散文教学重在体验,不重在研究。体验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体验美好的生活,表达对生活真挚的感情,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因此,不管是基础教育研究者,还是教授知识的老师,都应该具备如此处理教材的能力。而等学生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这样也会水到渠成,而不是僵硬的灌输。
散文教学不同于小说教学,它更多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而是关注思想和心灵的表达。因此,不要一味的去加深对主题的探究,忽略情感的引导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