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老师版本: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罗老师解读: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用稳定的、正常的状态治理国家(阳),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阴),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在阴阳之上更高的境界)。
这两种状态领导者都应该有,老子强调尽量不用兵,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兵,一旦用兵,就要“出其不意”。
举例:唐太宗李世民对内,放低自己的欲望,被魏征训了200多次,也看不了“秘书”褚遂良对自己的治国记录,难道他真的看不了么?他完全可以把褚遂良杀了的,但是他觉得只有放低自己,才能发挥大家的优势。
李世民对外,曾经带3500人,打败了窦建德的10万大军,这就是“以奇用兵”啊。
对内要无我利他要稳,对外真的需要打仗时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如果天下有特别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
领导者多事,在意自己,就多忌讳;领导者自己要减少忌讳,要向老百姓传递收起争斗之心的理念,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文化。
启发:从表面上看,是讲老百姓“弥贫”的状态,深入来看是领导者没有管理好。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人们如果智慧太多就会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些东西并不一定是对我们好的,智慧常常会被用来满足欲望,不如回归质朴。
比如:为了满足人们“方便”的欲望,塑料袋的创造,如今却很难被分解,污染环境;飞机、汽车、洗衣机、电梯、原子弹……这些都是以人的欲望所驱动的。
如果把智慧用来去爱、用来保护环境,那生活是会越来越幸福的;如果智慧用来更多更好更快地去攫取享受,就会有损失,走向不归路。
老子一直劝不要为了欲望而动用自己的“智慧”,要回归质朴。
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
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外在就会越来越多的盗贼诞生,引申来看,“盗贼”不仅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欲望),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
这里更多地是讲上下关系。
举例:方太厨具。十多年前,那时很多老板喜欢去赌博,但是方太老总喜欢读国学,就在企业管理中推行,也不着急,也不强求,就只是慢慢地推行。
老子特别反对把一个普通的东西赋予格外的价值。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所以有道的领导者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这四句“圣人之言”是本章的重点,前面都是为了这四句铺垫的,都是讲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感应关系的,前面讲了容易乱,后面这几句总结为什么会这样。老子看似讲社会现象,但这个现象的形成是跟领导者有紧密关系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
领导者不为自己的利益去刻意作为,设置各种规章,为自己捞取,这是“有为”;“无为”就是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自己捞取,员工之心慢慢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改变。
举例:罗老师去长寿村去考察,发现百岁老人生活都很简单、恬淡,没觉得自己需要法拉利,爱马仕的包……他们心中没有欲望,但是对于基本的生活工作,还是好好做的。
我好静,而民自正;
领导者知道“道”,放下欲望,内心安静后,人民、员工自然会越来越端正、正直。
真正的教育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言传身教往往最有效。
这里再一次讲到了上级影响下级的关系,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样的。
举例1:罗老师有个朋友,逢年过节都带着孩子去敬老院包饺子一起过节,他的朋友事业通达,相信孩子未来也会不错的,因为有这个的父母言传身教,而不是很多父母,自己打着麻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许打游戏看电视等。
举例2:罗老师回忆他的爸爸曾经给他和他的妹妹讲一本出名的小说,每天晚上给他们讲,罗老师说这种“文学底蕴”就耳濡目染地传染给他了。
教育说难很难,父母需要做到,说容易也容易,只要父母做到……
我无事,而民自富;
领导者不为自己捞取而做事(收税),老百姓就富裕了。
横征暴敛,与民争利,不是长久之计。暂时的让利,最终幸福才会来临。
将此思想(放下自己的欲望)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的,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领导者把“没有欲望”当做自己的欲望,老百姓也会变得质朴。
人是有欲望的,也可以有,不过你要学会选择你的欲望。
罗博士认为人的欲望分成两种:
1、动物性的,被感官所驱使,为自己索取;
2、圣人性的,为大家做事;
老子认为做领导者,尽量把自己动物性为自己的老子认为做领导者,尽量把自己动物性为自己的欲望压低,上升到高层次的愿望,这样更多的人会跟着你走。
举例:为了满足口欲,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吃多会伤身;看美色会迷失自己,甚至找一个美女结婚后,最终还是你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决定你们是否幸福。
如何能放下欲望?就是要看清楚欲望的真相,看到它对我们来说没那么重要时,就自然而然能够放下一些了。

记得点赞哈~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纯属个人学习笔记,如果您想听原版可以自行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