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盐湖 大运之城

七彩盐湖 大运之城

一叶飘萍

今年五月回国期间,特意去了趟运城,一是探亲,二是探访故地。我出生在关公故里—运城解州,当地人称解(hai)州,不念解放的解(解),也不念解开解不开的解(xie),小时候常在关帝庙玩,我们不称关帝,而是叫关老爷,这里的爷发音为ya,称关帝庙为老爷(ya)庙。

近处无风景,身边无伟人。从小生活在如今被誉为“七彩盐湖”、“中国死海”的地方,从没感觉到它的美。天天在关帝庙的门廊下嬉戏玩耍,不知道被称为关夫子的武圣人究竟有多厉害。小时候在关帝庙玩总觉得庙里阴森森的,从来不敢一个人进到大殿里,记得有一次在无人的大殿里被一群飞过的不知是乌鸦还是蝙蝠的黑鸟吓到,更觉阴森可怕,还没走近那个提着青龙偃月刀的红脸大汉,就感到阵阵寒意。

九岁那年由于家庭的变故离开运城,那时的运城还是个行署所在地的一个县,没有交通信号灯,靠警察打手势指挥交通。“一个警察一个岗,一个公园一只猴,一条马路不到头”。八十年代运城县改市,变化不大。以后每年都会去运城一、两次,感觉到它一天天在变。2000年,运城撤市设区时更名为“盐湖区”,我以前生活的地方运城城区和解州、安邑等历史城镇成了盐湖区,运城变得越来越大了。

这次回运城,妹妹问我想去哪里,我说想去盐湖看看,然后再去解州看看我们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和在南山(中条山)打石头的地方。在盐湖边走了走,也许是时间不对,没有看到七彩盐湖,只看到有些地方湖水呈现浅红色,还有一堆堆白色的芒硝,由于盐碱化严重,湖边几乎寸草不生,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荒草凄凄,荒凉之中并没感到美,让我有点失望。

后来查找资料,得知历史上,因采用“浇垦畦晒法”产盐,盐湖被分成大小、形状不一的小湖,星罗棋布。每块小湖由于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加上湖中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形成“七彩盐湖”的奇观流传称其为“大自然的调色盘”。由于其盐水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抽空去了趟博物馆,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对河东的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运城博物馆,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盐池与运城的历史渊源,复原场景有“垦畦浇晒”制盐场景、盐池禁墙、老和尚盐池管理制度等,讲述了河东大地走出的24位先贤,重点突出了武圣关公、宗臣史家司马光、元曲领袖关汉卿、八仙之一吕洞宾、书圣之师卫夫人和裴氏、薛氏、柳氏三大家族。讲述了运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6处古代建筑名胜。以后有时间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拜访学习。

这次因为文学社的主题是“诗词中的家乡”,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运城,特别是七彩盐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运城因在黄河以东,古称“河东”。相传,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圣母。尧、舜、禹曾在运城建都兴业,因此这里被称为“最早的中国”。王之涣《登鹳雀楼》使之名扬天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运城盐池,也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南,中条山下,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盐池所出产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杂质少,并含有多种钠钙物质。

运城盐池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有约4600年开采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重要历史价值。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柳宗元在《晋问》中,曾这样形容过垦畦引水晒盐的情景:“沟塍畔畹,交错轮群,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根。”在汉代,运城盐池的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盐运之城”运城二字便因此而生。

运城盐湖(古称“盬”)孕育了华夏早期文明。黄帝战蚩尤夺盐池、舜帝抚琴唱《南风歌》均发生于此。舜帝《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催盐结晶,为盐湖生产关键,此歌被刻于池神庙。池神庙坐北向南,其南门正对着浩渺的盐池,湖水南岸的中条山一览无遗,夏季湖水因藻类繁殖呈现七彩斑斓,古人称“回眸一瞬,积雪百里”。冬日硝花如雪,有“千古中条一池雪”(柳宗元)之景。运城盐化局后来改制上市股票名称为“南风化工”也由此而来,它用盐池所产生产的奇强系列化工用品很受消费者喜爱。

运城因盐而生,因盐而兴。千百年来,这里成为了帝王商贾争夺的聚宝盆。在缺乏保鲜技术的上古时期,盐是维系部落生存与经济命脉的核心资源,被誉为“国之大宝”。相传蚩尤部落率先占据盐池,通过制盐与冶铜技术(《管子》载蚩尤“制剑铠矛戟”)成为黄河北岸最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被尊为“盐宗”与“战神”。

黄帝部落为争夺盐池控制权,联合炎帝渡过黄河,与蚩尤爆发冲突。这场“涿鹿之战”(一说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实为同一战役的不同阶段)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部落战争,发生于约公元前2500年。传统史书多记载战场在河北涿鹿,但大量文献与地方志指向山西运城解州:《路史》称黄帝杀蚩尤于“中冀”,尸解其身,故地名“解”;《梦溪笔谈》描述解州盐池“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因蚩尤鲜血染红盐池卤水;盐池南岸现存“蚩尤村”(古名蚩尤城),相传为其葬身之处。

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提出:“解县盐池是古代中原部族共同争夺的目标,占据盐池者即具备领袖资格”,印证了盐资源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

战争过程充满神话色彩,凸显两大部族的能力差异:蚩尤方善用铜制兵器,并召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黄帝方得天神相助,派“应龙蓄水”对抗洪水,再遣旱神“女魃”止雨,最终破敌。《山海经·大荒北经》生动记载了这场神魔大战的场面。

蚩尤战败后,传说其血化为盐池卤水(卤色赤红),尸身分解后埋于盐池南岸,形成“蚩尤城”(今蚩尤村)。

尽管正统史观中蚩尤常被塑造为反派,运城民间仍保留对其的独特纪念,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蚩尤忌日)和十月初一,村民举行庙会,以锣鼓迎神、献卤水、诵祭文等仪式纪念先祖。村民制作“牛角饺”(三角形饺子),象征蚩尤“头有角”的形象。蚩尤村曾因官方贬斥改名“服善村”“从善村”,但民众坚持使用旧称,2003年经政府批准正式恢复原名。

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本质是上古部族对生存资源的争夺史诗。运城盐湖作为这一叙事的空间载体,既见证了“盐铁文明”的起点,也通过地方信仰与生态重生延续了文化血脉。若亲临盐湖,凝视赤色卤水与蚩尤村旧垣,华夏文明的混沌初开仿佛触手可及。

2020年运城实施“退盐还湖”,盐湖从工业区转为生态保护区。七彩盐湖(因藻类与矿物成分形成斑斓色彩)成为文化旅游名片,年吸引游客超70万人次。

元朝诗人王恽的《盐池》诗:

解梁城下解盐池,万宝腾光夺日辉。

日融池面烂生红,更有南山障碧空。

唐朝 柳宗元在《晋问》中写到:

猗氏之盐,晋宝之大……化若神造,非人力也。

关羽生于解州常平村,因喜读《春秋》被清雍正帝敕封“山西关夫子”,与孔子并尊。其“忠义仁勇”精神成为儒家典范,解州关帝庙为全球关庙之祖。

《关帝诗竹》碑刻,传为关羽作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注:竹叶藏诗,喻“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贞。

赵崇琏《题关夫子》(宋)

单刀万古英雄胆,明烛一生节义心。

罗贯中赞诗(明)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运城盐池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盐池中,道路如织、纵横交错,池水清澄,映照白云,微风徐来,水波涟漪,遥望南山,其色如黛。

相传蚩尤死去数千年后又复活,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2年)化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为害百姓,人们祷告关公神灵,让关公伏魔降妖,经过一场鏖战,关公借用当地田野里许多农夫的魂,战胜了蚩尤。但因没按时归还农夫魂灵,农夫身体经烈日暴晒而腐烂,无法回生,只好把尸体掩埋,坟址就是原王庄,谐音为冤枉庄。在盐池附近的蚩尤村和原王庄有个奇异的风俗:从来不敬关公,从来不上演关公戏。

运城,一座千年古城,自然与历史在这里完美交融。既有黄河边的辽阔气魄,也有盐湖的神奇景观。从关帝庙到舜帝陵,步步皆历史;从中条山到盐湖,处处是自然奇观。”走进运城,就如同翻开了一本古老的画卷,盐湖的波光、古城的风韵,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