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论语品慧-2.08第四种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见1.7贤贤易色

色:脸色,前面讲过巧言令色,都是指脸色。难:难看。色难:就是平时讲的“你给谁脸色看呢?”

色难前面没有主语,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个说的是子女的脸色还是父母的脸色。孔子又是扔下这一句没头没脑的话让后人琢磨。

《论语注疏》中解释:“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这里的色是指父母的脸色,即子女做到承受顺应父母的脸色是比较不容易的。

宋儒以《礼记·祭礼》中一段:“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里的色指的是子女的脸色,无论父母如何,子女都应该面带愉色而迎对父母。

综合分析,不管这里指的是子女还是父母的脸色,其实就是一个意思:无论父母怎么样,哪怕对子女不好,子女也要面带愉色,而子女还要做到让父母和颜悦色

历史上应该只有舜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子夏曾问夫子怎么做才是孝,夫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让子女和父母任何一方出现脸色难看的情况。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弟子:弟子辈的人。服,操持。其:长辈。

先生:这个不能死解为先出生的,古代人结婚生育早,孩子多,有的叔父辈比子侄辈的人要小,比如孔子的几个姐姐如果生育,孩子应该是要比孔子大。这里用了弟子和先生,而没有用父母,如果按前人的注疏,这里的先生是父兄,其实不对,父可以,但按儒家观点兄是不能归到孝的。所以既然这里是孝,从上文看,应该是先让长辈吃,那么我认为或许“先其”的误写。

馔:zhuàn,饮、吃,对应前文的酒、食。

曾:zēng,反问词。是:代词,代前面的“服劳”和“馔”。

尽管这里的“服其劳”“先其馔”已经远远比子游问孝中的“有养”高出很多了,但是依然不够好,除了这样做,还要表现出从心底的爱,从面部看不能有为难的表情。宋儒在解释时说,子游能养父母,却对父母少“敬”,子夏脾气耿直而缺少温润之气,孔子在教弟子是补充了他们每个人的不足。由此可见孝无止境

这段话的意思是:

父母有事情时,弟子为他们操持代劳;有美酒佳肴,先让父母吃,难道这样就以为是孝吗?

从2.05到2.08这4篇讲的是不同的人问孔子怎么做才是“孝”,孔子对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另外,广为流传的《孟子》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同样是儒家,孝的概念一直在变。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孔子概念的中“孝”与其弟子概念中的“孝”是不同的,孔子的“孝”也不是后代儒家的“孝”。

另外,孔子在整个《论语》中对很多一样的问题,回答是不同的,也许是因材施教,也许是环境背景影响,也许是孔子述而不作,观点比较多元,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观点,而弟子们在领会践行的过程中有所偏差,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或同意,或歪曲,或反对,逐渐形成了更多的思想家。所以我认为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从根源上追溯,很多都是来源于孔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