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主题内容规范中常见的错别字、顺序错误、敏感字/词

“九一八事变”及其相关主题内容,在官方媒体和公众宣传中都应遵循严格的规范,以体现历史的严肃性,尊重历史事实,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争议。以下是关于“九一八事变”主题内容中常见的错别字、顺序错误和敏感字/词的规范指南。

(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碑/来源:网络,侵删)

一、“九一八事变”主题内容规范

1、规范性表述(建议使用)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历史性纪念日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铭记九一八,珍爱和平

纪念九一八事变94周年

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

“九一八”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常见错别字与纠正

“事变”:这是指“九一八”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的官方且最常用的名称。

正确:“九一八事变”

错误:“九一八变事”、“九一八事变变”、“九一八之变”

“国耻”:指国家蒙受的耻辱,常用于“九一八”相关语境,强调历史教训。

正确:“勿忘国耻”

错误:“勿忘国耻辱”、“勿忘旧恨”

“警钟”:比喻警惕的信号。

正确:“警钟长鸣”

错误:“警中长鸣”、“警中声声”

“九·一八”:错误使用间隔号

正确:“九一八事变”

错误:“九·一八事变”

“9·18事变”:阿拉伯数字表述不规范,重大历史事件宜用汉字数字

正确:“九一八事变”

错误:“9·18事变”

3、顺序错误

在提及“九一八事变”时,其标准名称是“九一八事变”。关于事件的描述,通常遵循时间逻辑或强调其重要性:

标准顺序: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端。”

需避免的顺序错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事变九一八。”(错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端,是九一八事变。”(虽然意思表达,但不如直接陈述“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端”规范和有力)

4、敏感字/词

在“九一八”主题内容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敏感性:

涉及侵略者:

应使用:“日本侵略者”、“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

避免使用:模糊化或带有同情色彩的称谓,例如“日本方面”、“日方”。

历史事实描述:

应坚持:基于史实的叙述,强调其侵略性质和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避免使用:模糊侵略性质的词语,如“中日冲突”、“双方摩擦”;或淡化其严重性的描述。

民族情感与国家主权:

应强调: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国家主权的完整,以及维护和平的决心。

避免使用:可能被解读为挑衅、煽动仇恨的极端言论;不应将“九一八事变”与当前的中日关系中的具体争议点混为一谈,应聚焦于历史和教训。

历史数字与年份:

应准确:1931年9月18日。

避免模糊化:如“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等不精确表述。

二、规范性表达注意要点

正确称谓: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爆发XX周年纪念日

基调要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表述关键词:纪念、缅怀、铭记、弘扬、爱国主义

严禁使用:庆祝、晚会、联欢、娱乐化表达

三、规范性表达常见问题(Q&A)

1、九一八事变要不要加引号?

九一八事变影响力和大众熟知度较广,根据大众约定俗成称呼,可以不加引号。

2、九一八事变中的“九一八”要加间隔号吗?

不需要。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定,凡是简称中1月、11月、12月这三个月的月数字与日数字相连时,中间应加上间隔号“·”,如“一二·九”运动、“一一·七”案件、“一·一六”批示;其余不会造成误解的月份的月数字与日数字相连时则不用间隔号,如“二二八”起义、“五一六”通知、“九一三”事件等。

3、九一八事变中的“九一八”三个字,可以写成“9·18”吗?

不可以。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事件时,无论几月都加中圆点。比如:9·11事件。但重大历史事件为了突出庄重典雅的表达效果,一般用汉语数字表述。比如:九一八事变不建议写成“9·18事变”。

4、九一八事变“爆发”还是“暴发”?

应该用“爆发”。

“暴发”侧重突然性,多用于洪水、冲突、传染病等。

“爆发”则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大的抽象事物,常与“战争”“斗争”“革命”“起义”“运动”“经济危机”等构成动宾短语。

5、单独表述“九一八”时,需要加引号吗?

需要。

单独用“九一八”代指九一八事变时,需要加引号,不加间隔号。比如:勿忘“九一八”。

6、“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需要加引号和间隔号吗?

需要。

文字表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需要加引号,加间隔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