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茶友一直认为:“绿茶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因绿茶具备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的“三绿”特征,赏心悦目,香清味鲜。
由于早期的茶青,采摘粗老,没有杀青工艺,造成饼茶的青气味浓。为消除茶的青气涩味,在唐代逐步完善了茶叶的蒸青工艺,其后的蒸青茶饼,逐渐取代了制作相对原始的晒青茶饼。
陆羽在《茶经》,对饼茶的制作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蒸青后压制的茶饼,穿孔是为了贯串烘焙的方便。通过烘焙干燥,去掉青气,增加香气,便于保存。
绿茶以芽为贵,这源于古代的贡茶特权制度。古代制茶人,为了逢迎、讨好皇帝与王公贵族,对原料的选择和制作,无不盛造其极。于是,茶越采越嫩,越采越早,越做越绿。
当皇权贵族们,以土豪的心态,赞美嫩芽的时候,民间也不乏清醒的爱茶、懂茶人。明末清初,文人士子推崇的岕茶,就不是以嫩为佳。近代以味厚鲜爽著称的六安瓜片,其采摘也是只求壮,不求嫩。
绿茶中,最能触动茶友们心底柔情的,非碧螺春莫属。
碧螺春具有“一嫩三鲜”的特点,即是采摘一芽一叶,芽叶嫩、色泽鲜、香鲜灵、味鲜美。追溯碧螺春的历史,宋代时,已为“吴人所贵”,列为贡茶。明代,朱元璋的废团改散,为碧螺春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碧螺春的外形,由紧细的条索状改为螺曲状,也因其特殊的外形,决定了碧螺春的炒制,必须是全程手工完成。
提到了碧螺春,就不得不说一下,绿茶中的西施佳品——西湖龙井。
市场上70%的龙井茶,大都采用前段机器杀青,后段手工辉锅。而更低端的茶叶,则是全程机器炒制。
手工炒茶,是极其辛苦的。龙井的扁形茶,要求茶叶不能收缩,炒茶时需要特别用心,完全依靠手上的力量与锅温来自主控制。高温的青锅,是基础;温度稍低的辉锅,是关键。不练就一副铁砂掌的硬功夫,是很难炒出一锅好茶的。
由此也可见,寻好茶难,做出一款好茶更难。
最后要说的是,绿茶中的新贵——安吉白茶。
虽是烘青的白叶茶,但与萎凋、干燥而成的传统白茶类,几乎没有任何的关联。
安吉白茶的母树,原生长在安吉县天荒坪镇的大溪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横坑坞桂家厂,是一蓬树龄逾百岁的再生型古茶树,当地人称它为大溪白茶。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地方农业部门选育,无性繁殖出了大溪白茶茶苗。考虑到地理标识和产权保护,2004年,地方政府把大溪白茶,命名为安吉白叶一号。
安吉白茶不苦不涩,淡雅鲜爽,其清新的绿茶风格,是由安吉白茶的特殊内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