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语文学习是终生的,不要奢望一节课就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该放就放,别让语文不堪重负。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教
学生已知的,一望而知的,能自己学会的,自己不能学会经过同学之间相互研究也可以学会的,学生不会的经过老师的教暂时也不能学会的,这些内容都属于不该教的。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三峡》时,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赏析领略到文章的精妙,做了精要的选择与指点,为学生圈定了最为精彩的第三段。
我们来看余老师在“欣赏”环节的过渡语:
欣赏。欣赏什么呢?看要求。(投影出示)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文中的美点。话题是“我们一起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我们都要围绕这个话题。春冬之时这一段美在哪里呢?你要分析。比如说,有没有写动景写静景的动静之美?有没有写高处景色写低处景色的高下之美?有没有色彩之美?有没有线条之美、镜头之美?你都可以说,开始思考。
短短的几句话,余老师为学生圈定了段落:第三段;明确了话题: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进行了点拨:动静、高低、色彩、线条、镜头。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从作家“自己的句子”入手
散文都有鲜明的个性化标志。要读出作者个性化的言语特征,就要读懂作者“属于自己句子”。
从表达“情路”的语言入手
散文的“情路”,即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潜藏在文章的词句中。提取这些表达情路的语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理解文章的主旨。
品读贯穿全文的标志性语言,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
王荣生说:“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