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骨铮铮、傲骨嶙嶙,大明硬汉杨继盛!

从古到今,以身报国的名人名事并不少见,但杨继盛的为人行事,纵观整个历史,却屈指可数!

杨继盛,字椒山。

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子里,家境并不起眼,幼年丧母,父亲后又娶了一位老婆,可这位后妈对杨继盛却并无好感。

父母对当时不起眼的杨继盛更没什么想法和期待,只想让他给家里放牛。

但年仅七岁的杨继盛不甘心于此,始终向往着书籍。

几年后,十三岁的杨继盛找父母郑重的谈了这件事情。

向父母说:“我想要读书”。“你现在小,读书也学不会什么,还是老老实实的放牛吧!”父母不以为然的回答。

杨继盛却说:“年纪小怎么了?年纪小能放牛,难道就不能读书吗?”

父母见状,实在拗不过,于是便答应了。但学习的前提下,是要把牛放好!

“如果父母知道以后的杨继盛做出弹劾高官、自行割肉的行为,不知会作甚想法。”

从此以后,杨继盛下苦功读书、用心放牛,功夫不负有心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十二岁的杨继盛参加会试,中第三十八名。随后在殿试中二甲第十一名,成丁未科进士。六月,杨继盛担任南京吏部主事,六品官。

与此同时,蒙古军队不停的扰乱明朝边境。

镇守边境的“大将军”仇鸾,此人畏首畏尾、胆小如鼠。本就是靠走关系,拍马屁爬上去的。

现看到了兵强马壮的蒙古军,更是吓破了胆!不敢与蒙古军硬碰硬,于是想出来了一个十分英明的“好办法”。

蒙古草原广阔,畜牧业十分发达,牛羊马的数量很多。仇鸾想用自家的金银财宝、丝绸布料来换你的马,我们成了生意伙伴,这下你总没理由打我了吧?

赔本的买卖,确实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这一切杨继盛都看在了眼里,仗还没打,就急着认输?雷厉风行的杨继盛受不了仇鸾的懦弱,便上书给朝廷,说了著名的“十不可,五谬误”。

皇上看到杨继盛这个六品小官的文书,觉得有些道理,但由于官位实在太小,也没有怎么在意。

仇鸾知道了这件事后,认定了杨继盛就是冲着自己来的,就又动起了歪心思。

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走走关系,就把杨继盛打入了大牢!

可是不管杨继盛进不进监狱,你的仗该输还是要输。

仇鸾想用自家的财宝来换取蒙古的马匹,以求和平。可蒙古最不缺的就是马,当然也就同意了。前期的时候蒙古换过去的马都是些病马、瘦马,虽然有点不划算,但是碍于仇鸾的软弱,也就不同意了,再后来人家直接赊账,连病马都不给你!

于是这短暂的和平就这样结束了。

这时皇上想起监狱里的杨继盛,觉得他有先见之明,便下令将他放了出来。

之后杨继盛的官运顺风顺水,一年之内连迁四职。

说起之前为什么仇鸾用点手段就能把杨继盛打入大牢,他的后台究竟是谁?

答案是,严嵩。

严嵩是内阁首辅,是皇上身边最亲近的大臣,权力之大,一手遮天。朝廷上下,跟着严嵩的有十好几位大臣,手下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被称为“严党”。

严党最强大的时期,在宫里一手遮天,出了什么大事小情,用不了多久他全能知道。可这样厉害的一个人,却非常自私和阴险,并不为国、为民做事,每天都工作只是把皇上的马屁拍好,把自己的权利维护好。

所有人都知道严嵩的阴险和龌龊,但全廷没人敢说一句话。

为什么?

很简单,不敢。

可还是有一个人吧这些话说了出来—杨继盛。

这样一个刚正不阿、视死如归的人,对严嵩的所作所为实无法忍受,下定决心弹劾严嵩。

哪怕所作所为会让自己必死无疑!

目前的杨继盛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自己不惹麻烦,不出意外,也是可以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干到退休。

可这样,历史上就不会有杨继盛这个名字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十八日,杨继盛在斋戒三日后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

他做了无数人想做就不敢做的事情,无数人对他投来崇敬的目光,可这样的目光并不会保住杨继盛的平安。

很快,严嵩知道了此事,勃然大怒。

以杨继盛的身份和地位,是绝对得罪不起严嵩的。严嵩简单的用了些把戏就把杨继盛再次打入大牢,决定弄死他。

把所有的地方都打点好正准备动手时,却有一人不同意,这个人也是严嵩得罪不起的,皇上。

不想让杨继盛死,皇上说了这句话。

这时严嵩又用起其他办法,给杨继盛背了无数个黑锅。

准备给杨继盛一百廷丈。

临上刑场时,有位同僚实在不忍心,托人给杨继盛送了一副蛇胆,告诉他服下此物,可以有效止疼。

此时杨继盛说了一句名垂青史的话“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

意思是:我杨椒山自己生来有胆,用不着这个!

当他上书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的下场。十次去十次死。没有什么九死一生的可能性,必死无疑!明知不可而为之,称作勇气。

厉害,太厉害。

廷丈是用大棍子打屁股,照常说,六十丈就足以把人活活打死。可是老天不让杨继盛死,百丈过后,并没有死,可腿上的肉全被打烂,甚至有的地方连骨头都能看出来。

虽然命大挺了过来,但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冬雪过后的春天。而是阴暗潮湿的牢房,且没有任何的医疗人员和设备。

在狱中,有一天杨继盛把吃完饭的瓷碗打碎,捡起一片瓷片,并把守卫叫来,请他为自己点一盏灯。守卫拿着灯归来,此时他并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只见杨继盛拿着瓷片,开始割自己的腐烂的肉。

没有可以用的麻药,没有可以咬在嘴里的白毛巾,而瓷片,也并不算是锋利。

挑灯的人当了半辈子的看守,看见过无数的犯人,却从未见过如此有血性的男人!

守卫看着杨继盛一点一点的割肉,从割腐肉,到流血,知道看见肉里的筋膜,看的触目惊心!开始站不住了,手也有些发抖,这时从阴暗的狱房里传出一声淡淡的话语,“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杨继盛临死前,一位挚友王世贞来看过他。

痛哭流涕的说:“椒山!何至与此啊?”

杨继盛:“为国为民而就义,有有何不可!”

杨继盛死前留下一首绝句。

        《就义诗》

        浩气还太虚,

        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

        留作忠魂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