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们为期五天的农中下乡实践活动结束了。我在约定的时间到校门口接孩子。
校门口到处早有许多或坐或站焦急等待的家长。每一辆满载孩子们的大巴开过来,人群中都引起一阵小小的躁动,不少家长就急忙围过去,看看有没有自家孩子回来了。那渴望而略显激动的眼神,犹如已失散多年。哎,不然怎么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呢。
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起大女儿五年级下乡社会实践,已经过去好几年时间了。依然清晰的记得当年的我也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眼神,也是这样迫不及待想见到五天不见的孩子,转眼孩子已经长大了,似乎不再需要我了,我也在这种巨大心理落差中改变自己。
这次小家伙下乡,去接她时我的心情就淡定了许多,没有了当年的急躁,也没有了当年的焦虑,一边手机上与家长沟通课程一边回朋友的微信,静静的待在校门口的角落等待着。已然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再一次自我完善。又一辆大巴载着孩子们回来了,小姑娘给我打了个电话,我告诉她我在校门口。过了一会儿,一个发型略显凌乱,神采飞扬的小姑娘出现在我眼里,只见她左手拿着棒棒糖,右手拉着拉杆箱,笑眯眯地朝我走过来。然后就开始对我吧啦吧啦这五天的实践生活。什么生活所迫她学会了洗衣服扎辫子啦,什么那里的小店卖东西太贵了,大家都说是黑店啦,跟教官依依惜别还掉眼泪啦,等等之类,唯独没有说她想我了。俨然王者归来。看来在许多时候其实是我们需要孩子,不一定是孩子需要我们。
突然,我意识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父母那种被孩子所需要,那种我们曾经熟悉的自我身份感自我重要感,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再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身份,用以创造一个与孩子的新的关系,用新的身份面对新的现实。
感同身受龙应台《目送》中的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