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哥哥穿过弟弟穿,姐姐穿过妹妹穿。但是一年一次的新衣服,有着特别的寓意,一定是要有的。
那个时候衣服都是纯手工定制的,妈妈手巧的,就自己动手做,自己做不了的,会找手巧又有空闲的闺蜜帮着做,如果都不行那就找菜铺旁边的那个南方来的裁缝做。
做衣服当然是要买布料,记不清楚一个人是多少的定量了,反正老妈东拼西凑的总是能找到给我们做衣服的布票,有了布票才有了买布料的资格。
一般到了发工资的日子,老妈骑得那个28加重的自行车后面就会有一块碎花布。看见那个碎花布我们姐妹几个总是要争抢一番,不管是什么样的花色,在那个色彩严重短缺的年代,只要是花的就喜欢,就会想像自己美美的样子。
老妈看着我们争抢,也不恼,她知道每个孩子都想要新衣服,早就规划好了,一个月能够挤出来的钱也只够买一块布料,只能利用晚饭后、睡觉前的时间干活,一个月也只能缝一件新衣服,反正离春节还有三四个月,到时候每个孩子都会有新衣服穿。
孩子们总是没心没肺的,争抢过了就不再惦记,毕竟离过年还早。
每天晚饭后,老妈的制衣工作就摆开了,家里没有缝纫机,所有量体、裁剪、缝制、的工作都是靠老妈一双手,大大的一块花布被老妈剪成了大大小小的布片,我们又好奇、又担心,在床边问着问那。老妈从来也不恼,嘴巴耐心地给我们解释,但是手底下从来不停歇。
我们的老爸也是少有的手巧之人,各种盘扣和绳结他都会,一边看着报纸,留心着老妈的进度,有了边角料他就开始了盘扣的制作,一边和老妈聊天,一边手里弯弯绕绕编织着。
孩子们看着看着就困了,一扭头就睡着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在那盏并不明亮的白炽灯泡下,晃动着的就是我们老爸老妈曾经年轻的身影,他们就用这样的方式天天约会,用孩子们不断加长的裤腿纪念着一个个被遗忘的纪念日。
四个孩子的新衣服经历了三四个月时间被老妈缝制出来,记得那时我们家有一个铁熨斗,放在炉子上加热后,一定要有湿毛巾铺在衣服上,一是可以降温,二是可以产生蒸汽,温度和蒸汽一起作用就可以起到简单的定型效果。
新衣服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后,就到了试衣服的环节,那个时候一个星期才能去公共澡堂洗一次澡,因此试衣服的日子只能是星期天洗过澡之后。洗干净的笑脸再加上新衣服的闪亮,让我们看上去一定是神采奕奕的,老爸老妈很有成就感的坐在那里,欣赏自己几个月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感慨孩子们一年一年的变化,用笑容回应着我们房前屋后的兴奋。
衣服试过以后还是会被老妈整齐的叠放好,放在我们找不到的地方,只等着大年三十的那一天,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干干净净、欢欢喜喜的接受来自父母的新年礼物,高高兴兴的迎接新年!
随着生活的改善,日子越来越好过,妈妈缝制的新衣服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审美要求,各种的时尚风潮很快就淹没了自给自足的手工定制。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是我们给老爸老妈买新衣服,每次给买衣服都会遭到一顿数落:
“多贵啊,我们老了不需要这么好的衣服!”
“去年你们买来的衣服还都没怎么穿,就知道浪费钱...”
“再不要给我们买衣服了,活不了多少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