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次的考评又准时开始了,一样的方式,几乎没有多大变化的目标,甚至连表单都一样......每年的机械重复,我们到底通过考评完成了目标吗?表面上看起来得分不错,他们肯定地说,完成了。
可是实际上,我知道我们根本没有认真去做。因为我们太清楚游戏规则了,沿着这条路走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到达目标。因为没有人和我们谈过程,他们只在乎结果。
今年提交了几份提案?
成本比预算削减了百分之几?
人员培训按要求完成了吗?
…….
实际上我们是这样完成目标的:
如果目标是平均每人每月必须提交一个提案,可是想不出来的同事怎么办?说服能干的同事把多出来的提案让给自己,说服手段你可以自选。
成本比预算消减,就更简单啦!我们可以不改变分子,只改变分母,把分母变大,成本率自然就变小,编制预算的时候给自己留有余地,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人员培训按要求完成,或者没按要求完成,这个评判标准众说不一,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根据做还是没做过来判断了。
然而目标背后的那些过程,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用标尺来衡量,可是对公司来说却是最重要的,我们通过目标实现,是想要让企业更有效率,运营能力更高,人员凝聚力更强。可是,如果只是老一套来评价,根本没有办法真正实现目标。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建议过程的最大化,结果应该是大量的过程的水到渠成:
- 过程让人学会思考和沉淀
积累自己的过程库,抓住目标实现过程中发生的具体的事件、时间、地点等信息,记得记录,就像你把脚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痕迹,万一前方迷路,你还可以根据脚印找到来时的路,重新出发。
即使你走对了,你达成了目标,这个过程库记录,也可以在你日后想要反思的时候,提供线索,或许还能在这些记录中找到更深的当初并未发现的沉淀。
比如提案,你会去找当实初是怎么想到的,或者实施过程中碰到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下次做提案时可以更有灵感,考虑更全面。
2、过程让人学会观察
看到别人实现目标的过程,有自己可以借鉴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能在这里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像孩子一样给自己提问,更多发散思维,你才会更接近事情真相,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触碰目标的核心。
同事小李极度重视自己的目标,那些可测量的目标,他总会比别人更早的想方设法完成,我佩服他的超强的结果意识。比如今年的降低成本的案,我看到他绞尽脑汁地思考和整理过程,差点对他为公司殚精竭虑,唱一首赞歌。可是,做为财务的我观察到,他平时的表现却让我瞠目结舌,目标以外的成本,他不但不节约,而且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怎么贵怎么来!他会买200元一支的笔,500元一个的章,毫不犹豫,似乎天经地义。
当你关注过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流于形式的努力,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