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D128之读《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第三部分——管建刚》笔记

20170722  星期六  阴

第三部分:指向写作——把握5个要点

1.再“简单”的课文也值得教

内容的简单,不等于写得简单;正像儿童文学,不等于简单。指向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不简单的一面。

如: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指向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说,简单;指向写作,六年级的学生,惊呼不简单哪。

(1)课文的四种说话句,有三种说话剧的形式

简单的对话六年级学生也要睁大眼睛写作上的奥秘。

(2)为什么这里要留“空白点”?

前后重复,学生知道不好,避免重复,省略哪部分,学生不大考虑。省略心里想法,慢慢展开狐狸的计划,充满未知,引人入胜。

好故事不止讲出内容,还要能吸引人。

(3)为什么这里的对话不写?

配角的话,能不写就不写;写,为了突出主角。

(4)语言的节奏

四字成语的节奏;词语数量相等的顺口;先短后长,也舒服。

(5)为什么到此结束?

写故事,要懂得哪里收尾,文章结束了,读者的心还在那里。

(6)“狡猾”改为“聪明”会怎样?

一个词可以改变一篇作文,一句话可以改变一篇作文。

指向内容,90%以上的,高级年级学生都懂。指向写作,二年级的《狐假虎威》,六年级的学生,90%不懂。

2.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指向内容的阅读课,重点大多在体现思想感情的段落上。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重点大多在体现写作奥秘的段落上。

高年级,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老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的重点、难点,由原来的“写什么”,转向了“怎么写”。教学目标里,内容理解是基础性工作,辅助性工作;写作奥秘才是重点工作,难点工作。由此,研读教材的视角、精力分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如课文《郑成功》

(1)“收复台湾”,4小节的对话描写

不是所有人的提示语,都要写生动、写具体,要看突出谁。

(2)“鼓舞士气”有5句话

说话句改为一节。联系上下文都只一节,所以不能分节,每个内容都是一节,便于读者的理解。

(3)“欢庆胜利”中,为何作者,不让“人”开口?

因为此处非重点写了喧宾夺主。

学生的吸引力,来自未知。文字背后的“怎么写”,一条鲜为人知的秘道,由此进人,时有阅读的新鲜和欣喜。

3.从“字词句”转向“段与篇”

学生作文,缺段感和篇感,这玩意,口头练不到,阅读不关注,学生不从下手,下了手也没个样子。好比造房子,积累好了钢筋、水泥、砖头,你若以为,有了这些,便能造出漂亮的小别墅,那就太幼稚了。

如:《理想的风筝》进行“篇”的教学

(1)分组快读四五节——讲故事、写板书;分组快读八九节——放风筝、追风筝

写人作文大多用故事来写,课上两件事儿,课余两件事儿,都是两件巧合?不是。

(2)讲故事——14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0行;追风筝——7行。

一长一短,一长一短,长的差不多长,短的差不多短,巧合?不是。

(3)题目“理想的风筝”,“放风筝”“追风筝”自然要写,为什么要写“讲故事”“写板书”?有什么内在联系?都道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4)“课上”那两个故事,前面有一段写景;“课余”那两个故事前面,也有一段写景,写景,串起不同时区的故事。开头写景两节,后面写景一节。开头的两节能否合为一节?不可以。合在一起开头太重。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第三节,这样讲段:

分段要瞻前顾后。

《水》的教学:写作文不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能凸显中心的,哪怕才一瞬间,也要写得很长。

作文要长文,就要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结构。“篇感”教学、“段感”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成“文”,课标只好放低身段。

指向“篇感”“段感”等阅读课,教学内容很不少:

(1)故事不等于作文。作文小于事情,作文大于实情。

(2)悬念。

(3)对比。

(4)段落匀称。

(5)相似句。

(6)类比。

(7)曲折感。

(8)借物写人。

(9)侧面描写。

(10)点面结合。

4从“朗读为主”转向“默读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中“读”的习惯90%是默读。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潜心静读,要凝神静思,要会意静写,要有思维品质的读,这些,都要求“默读”的到来。除了指向写作阅读课的要求,高年级,课文越来越长,默读也是学习长文必然需要。

5从“语文定教”到“以学定教”

(1)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它基于学生。

@选择:选择有关的人物来写,无关的,一笔带过或不写。

@主角的话要写,配角的话省略。

@要考虑读者,读者知道的,不要写,读者不知道的,感兴趣的要写。

(2)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能上成写作特色的分析。

写作特色的分析,极有可能是一种外在的强加。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学生要有一个阅读中的探索,探索中的发现的过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思维,专业的阅读思维,这种思维跟指向内容的阅读思维,形成重要的互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