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中国汉字传奇18丨石鼓史籀侯马盟书

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

18.  石鼓史籀侯马盟书

商周时代,铸在钟、鼎、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紧接着的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到了秦代统称为大篆。自大篆始,书法史就成了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刻文字(石鼓大篆)示例

石鼓文上的大篆始末,要从一位史官说起。相传在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有位史官名为籀(zhòu),籀有诵读、读书的意思,而他本来的姓氏是什么,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就以他的官名为姓来称呼他为史籀。史籀模仿仓颉“古文”,选择一些简单合用的字,经过自己改订后,为学童们编写了一套识字课本,名曰《史籀篇》(共十五篇)。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有2000余字,系当时厘定文字之著作。后人将史籀所书大篆谓之“籀文”。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他的《六体书论》中就曾写道:“大篆者,史籀造也。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为其嗣”,足见史籀所书籀文就是大篆的根本。

西周史官史籀,AI绘图

然而,既然是“相传”,对于《史籀篇》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观点和争议。有学者认为“史籀”可能并非人名,《史籀篇》的成书时代也可能不在周宣王时期,因为《史籀篇》的原文早已失散,后世谁也没有见过原文。但为何有此书文字存世呢?皆因东汉“文宗字祖”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录有籀文223字,其句首即云“太史籀书”。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许慎的书里一窥籀文(及当时古文)的形态,如下列“箕”、“子”、“雷”等字。古文笔画比较少,但假借字较多;籀文笔画繁复,优点是字形容易区分。

《说文》所录的籀文“箕”、“子”、“雷”

現在可見的最接近史籀大篆且可靠的作品,為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作品,相传就是史籀所书。石鼓文又叫陈仓石鼓,它的发现地,正是西汉大将军韩信设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陈仓(今陕西宝鸡)。陈仓石鼓千年来命运多舛,其首次出现是唐代初期,一个牧羊人在凤翔陈仓山发现了这些怪异的花岗岩大石。百年后,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跑到凤翔县的唐肃宗责令部下运往凤城之南。几个月后叛军到达凤翔,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到了元和元年,地方官吏将它移到凤翔孔庙。九十多年后,李唐王朝爆发战乱,石鼓又被人盗走,从此失踪二百多年。靖康之变,石鼓因为鼓身填满黄金被士兵视为珍宝,金人把它运到燕京后,只是剔去了表面的黄金然后又将它丢弃在荒野。公元1234年,宋蒙联军攻破燕京,一个御史大夫发现了被遗弃的石鼓,而后元明清三个朝代它一直都保存在京城。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石鼓被迫南迁至四川峨眉,抗战胜利后辗转运回北京,直到现在陈列于故宫博物院宁寿宫。

故宫宁寿宫里的石鼓

石鼓共有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鼓形为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原刻700多字,现多有磨灭,仅存472字。石鼓可称“中国第一古物”,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鼓文实物

十面石鼓文分别是田车篇、吾车篇、汧殹篇、吾水篇、灵雨篇、吴人篇、銮车篇、马荐篇、乍原篇、而师篇,分别记述了秦国君主和公卿大夫的围猎、捕鱼、军事演练、祭祀活动、牧马业发展等,例如,吾车篇可以释读为: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馬既阜。君子員獵,員獵員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石鼓文实物局部

对于中国文字的意义在于,自石鼓文开始,“石”开始取代了“金”(至少是金石并用),开创了中国碑刻文字的先河。没有石鼓文,没有秦代的《峄山刻石》和《琅琊刻石》(秦始皇东巡,群臣颂德之辞,丞相李斯始以刻石)等,可能就没有汉碑的大兴,也没有后来的唐楷大碑了。

石鼓文拓本

石鼓上所刻文章采用大篆书体,上承金文,下启小篆,其形体结构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石鼓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但笔画更加工整匀称,线条化达到完美的程度,被历代书家视为临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清末康有为称赞它是“书家第一法则”。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吴昌硕节临《石鼓文》四屏

石鼓文是西周时期刻在石头上文字。1965年发现于山西的“侯马盟书”则是战国初期用毛笔写在玉石上的文字,既是中国最早的毛笔字,也是中国最早的合同。

侯马盟书的发现是几个学生“探宝”的结果。1965年12月,离侯马古城2.5公里处的秦村,侯马电厂基建施工正在进行中。曲沃农中的一批学生也在施工现场进行勤工俭学劳动。学生们在一个边角取土,发现土中埋压着一些薄薄的、大小不等的石片。出于好奇,学生们把捡到的石片都装进口袋。一位老师把拿到石片的学生叫到面前查看,只见石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朱色文字,意识到这些石片是极其重要的文物。老师于是让学生们把所有石片上交,数了数,正好60件——这就是后来被编为第16号坑的第一批盟书,其中包括被编为3号、后来被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整个侯马盟书总序的一件国宝级标本。

学生劳动捡到国宝侯马盟书

考古队立即进驻秦村,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了玉片和石片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可辨识文字的石片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

出土侯马盟书的祭祀坑

山西侯马,古称新田,为晋国晚期的都城。正是在这里,韩、赵、魏三家分晋,结束了晋国的历史,揭开了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序幕。所以,郭沫若先生在看过侯马出土的朱书玉石片标本后,首次提出“侯马盟书”一词。他说:“这些玉片上的朱书文,是战国初期,赵敬侯章时的盟书,订于公元前386年,距今2352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夺取霸主地位,经常通过盟誓活动约束文臣武将。盟书(又叫“载书”,有点像现在的合同文本)就是诸侯或大夫之间,向神盟誓时写在玉石上的约信文书。盟书通常1式2份,1份在盟府,1份则埋入地下,以示有神灵作证,不得反悔。

诸侯签订盟书

侯马盟书是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反映的是秦统一之前文字的风格,盟书上的文字属于大篆体系,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内容可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筮类等五大类。宗盟类为主,其中心內容是:每个兴盟人都要诚心效忠盟主,一致株杀已被驱逐在外的敌对勢力並不准其重返晋地。

侯马盟书实例

由于侯马盟书并不是由固定的人书写,所以盟书上的字体也不尽相同,有的笔法厚重,有的笔法飘逸,呈现出各式各样的书写特点。由于当时文字没有统一,一个字出现多种写法的情况也很常见,例如在侯马盟书中就发现的“敢”字有92种写法,变化繁冗。

玉质侯马盟书
石质侯马盟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