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东西。
文丨旧故麻袋
∨
12月份的电影来势汹汹,动不动就是强大阵容,国外大片一波接着一波,前有罗琳新片《神奇动物在哪里》,迪士尼优质动画《海洋奇缘》,后有新海诚每一帧都是画,让人美到窒息的《你的名字》,但我最期待的竟然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前一部是因为书很有名,后一部是因为人很有名。
我这人很奇怪,从小就不怎么喜欢看纪录片的我,最近竟然也逐渐开始关注起来。经不高兴先生强烈推荐,我们边吃饭边看完了“最真实”的朝鲜纪录片《太阳之下》。该纪录片还获得了第4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评审团奖。
关于朝鲜的影片,似乎除了国家地理出品的那部《揭秘朝鲜》,偶尔在微博、网易吐槽一二,我们很难再有其他认知,毕竟这个国家太过封闭,太过神秘。
所以,这部《太阳之下》在当下看来,才显得尤为珍贵。这部纪录片虽然由朝鲜出资,俄籍导演拍摄,但却曾遭到朝鲜当局禁播,并一度要求“销毁电影,处罚导演”。为什么呢?
2012年,朝鲜政府打算拍摄一部向世界展示朝鲜人民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的纪录片。苦于朝鲜没有合适的导演,最后找到了俄籍导演维塔利·曼斯基,原因是俄罗斯与朝鲜关系良好。但导演维塔利·曼斯基答应拍摄该片却藏有私心,他只是想借机前往平壤,用影像来展现共产主义制度下的非人生活。
但要拍摄该纪录片,困难重重,还要将此片顺利带出朝鲜,也无疑是难上加难。
一是导演本人在拍摄时并无实权。不但剧本、演员由朝鲜提供,连每天的拍摄内容,都须经由朝鲜当局审查,他甚至被要求不能私下与演员进行任何交谈,连拍摄场景他都无权过问。
二是朝鲜当局表示“在展示全世界最幸福国家中最完美家庭的过程中不能有失误”,所以拍摄全程都给导演配了朝鲜“保镖”,并有权利进行现场指导。
但可笑的是朝鲜政府竟然不会用数码摄像机,所以导演利用这一漏洞,将每一场戏的布置、排演、NG等“花絮”,全部被记录了下来。因此,《太阳之下》的内容不是别的,而是全部都由这些“拍摄花絮”剪辑而成。纪录片不仅展现了朝方拍摄纪录片手段的虚假与做作,更展现了朝鲜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假大空。所以,当朝鲜当局了解到纪录片的内容时,十分震怒。
影片主要讲述8岁女孩辛美和父母的幸福生活,记录她加入少先队员、庆祝已故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生辰的光明星节等点滴,以一个女孩的视角来展现如今的平壤。
然而幸福生活的背后,却是一遍又一遍的排练,一次又一次的NG。片中没有脏乱差的环境,没有难以想象的贫困,有的是整洁的家庭、校舍、广场、工厂,鲜艳的服装、花卉、油画、幕布……一派欣欣向荣,丝毫没有我们了解到的水深火热。直到观众发现,这些“美好”都是被塑造搭建的。
尴尬的NG无处不在:吃泡菜该如何夸泡菜有营养,因为朝方队语言组织,这条NG了不下3遍......
装饰整洁的电梯外,有一群被限制在一边,不得影响表演的人们......
上公交车井然有序竟是靠走位,导演有几幕常态下的公交车,挤在车门口的人群,让公交车难以行动......
应拍摄需要从报社记者化身为纺织厂工程师的辛美父亲;应拍摄需要从食堂工作人员化身为豆奶厂作业员的辛美母亲......
听老革命讲故事昏昏欲睡的孩子......
应拍摄需要“被安排生病”的孩子......
这些种种体现让影片变成了一出又一出荒诞的剧目,更让变现幸福生活的主角一家变得可笑。最让人感到可怕的是那节社会主义教育课,女教师绘声绘色讲诉金日成在儿时如何打倒地主,英勇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教育孩子们要学习他扔大石头砸敌人的精神,总结升华联系到时事政治军事演习的威胁,但强调只要有金正恩在,胜利属于他们。八岁的辛美认真听讲,时不时举手发言,一次又一次背下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八岁,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美好和童真的年龄,却被加以如此沉重的复仇式洗脑教育。课堂上,女老师要求孩子们一遍遍喊着赞美领袖的口号和对所谓敌人的咒骂,我只能暗自庆幸,儿时不至于被如此摧残。
最让人心疼的是最后小女孩辛美的眼泪。她被问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哭到泣不成声,被要求想一些生活中开心的事,她思来想去,表示没有什么事是值得开心的。最后被问到有没有什么可以想起来的诗歌,辛美停止了思考,十分机械地背诵起赞颂金日成3代的诗,没有一秒的犹豫。
那种空洞的,无助的,迷茫的,也许会影响小女孩的一生。虽说是太阳之上,实则是自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