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的“构建力”:从迷茫到清晰,需要这三种能力

如果说“打破认知”是大学生成长的“前提”,那么“主动构建”就是将“突破”转化为“成长”的关键。当下许多大学生并非没有打破现状的意愿,而是缺乏“构建新成长路径”的能力——就像学生B那样,作为大一班长,他既不满“现实与理想的大学差距”,又对“班级建设难题”束手无策,最终陷入“想改变却无方向”的焦虑。从苏明玉的成长轨迹与学生的实际困惑来看,大学生若想构建清晰的成长路径,需要重点培养三种核心能力。

第一种能力,是“基于自我认知的目标构建能力”。苏明玉在转向销售领域后,并非盲目打拼,而是结合自身“敢闯敢拼、善于沟通”的特质,将“成为优秀销售”作为阶段性目标,再逐步拓展职业边界。这背后,是“清晰的自我定位”与“目标拆解能力”。当下大学生的迷茫,多源于“目标模糊”:要么将“赚大钱”“当大官”这类空泛目标当作追求,要么跟着他人设定的标准随波逐流。真正有效的目标构建,需要做到“两步走”:第一步是“精准自我画像”,通过“优势识别(如沟通能力强、逻辑思维突出)”“兴趣盘点(如喜欢与人打交道、热衷技术研发)”“价值排序(如重视创造力、看重社会贡献)”,明确“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在意什么”;第二步是“目标分层拆解”,将长期目标(如3年后成为某领域专业人才)拆解为中期目标(如掌握2项核心技能、积累3段相关实习经验)与短期目标(如下学期通过技能认证、参与1个实践项目),让“远大理想”落地为“可执行的行动”。

第二种能力,是“开放包容的学习与试错能力”。苏明玉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她“向蒙总学习行业经验”“在销售实践中接纳失败”的开放心态。对大学生而言,这种“开放学习”不仅是吸收书本知识,更是“向他人学习、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在协作型社会中,创新与成长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学生B若想解决班级建设问题,不必困在“自己没经验”的焦虑中,可主动向辅导员请教管理方法、向优秀班级班长学习组织经验,通过“借鉴他人智慧”降低试错成本;若在尝试过程中出现失误,也需构建“失败=成长素材”的认知,而非因“怕犯错”而不敢行动。香港大学肖耿教授曾说:“新常态下,我们更需要容忍失败。”对大学生而言,“包容失败”不是鼓励“盲目试错”,而是将“失败”转化为“经验沉淀”——比如组织班级活动效果不佳时,可通过“复盘参与度低的原因、收集同学反馈”,为下一次活动优化提供依据。

第三种能力,是“借技术赋能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数字化时代,“构建成长路径”离不开技术工具的助力,这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打破“信息壁垒”与“资源局限”。苏明玉若身处当下,或许会通过行业社群了解销售动态、借助线上课程提升专业能力;而对学生A、B而言,技术工具同样能成为成长的“加速器”:学生A可通过“专业领域公众号、线上社群”获取兴趣方向的前沿信息,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习相关技能;学生B可利用“班级管理小程序”优化通知传达、活动报名流程,通过“线上问卷工具”收集同学对班级建设的建议,以技术赋能提升管理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工具”只是辅助,核心是要明确“自身需求”——避免陷入“为了用工具而用工具”的误区,而是让技术服务于“目标实现”与“能力提升”。

从苏明玉“构建职业路径”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来看,“构建力”本质是“将模糊想法转化为清晰行动、将个体努力链接外部资源”的能力。对学生A而言,需要构建“兴趣-实践-能力”的闭环:先通过“线上测评+线下体验”明确兴趣领域,再参与相关实践项目,最后通过“技能培训+证书考取”夯实能力;对学生B而言,则需构建“问题-学习-优化”的循环:针对班级问题拆解需求,向他人学习解决方案,借助技术工具落地执行并持续优化。

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缺乏“构建力”,即使打破了固有认知,也会陷入新的迷茫;唯有主动培养“目标构建、开放学习、资源整合”的能力,才能将“成长的可能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进步”,从“迷茫焦虑”走向“清晰坚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