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8月我们进行了毕业分配,由黄克智老师与我谈话,他说:考虑到你爱人在重庆,就分配你到五机部的重庆497厂工作,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可以。后来有人告诉我,是当时的总工程师李培源(他爱人黄尚瑶在理化室化学组工作)到高教部去把我要来的。于是我就在9月回到重庆,当时叶崇芳住在小龙坎的一个朋友叫魏经理(阿姨)的两居室的房子里。接着马上到郭家沱的望江厂人事科报到。厂里专门开了欢迎大学生的会,是当时的唯一的副总工程师黄克勤做的厂情介绍:望江厂原打算搬迁到北碚的歇马场,但由于靶场等问题不好解决,最后还是留在郭家沱,所以近年来在郭家沱也没有好好搞基本建设,厂房、马路都比较陈旧。
接着我就到了冶金科的理化室。当时理化室的主任是张德林,副主任有两位,一位是陈慎徽工程师,另一位是尧忠民。由陈工程师安排我的实习。工作小组就在机械性能组,组长是王永金。两个月实习下来对理化室各组和有关专业车间的业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认识了不少人。在金相组实习的时间较长,当时黄辉苑和黄曼云等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各种金相设备的操作和缺陷的识别。
后来到了机械组更受到大家的热情接待并拍照留念。

照片中前排是:陈慎徽、王永金、朱祖贤、张德林、尧忠民、李光平。后排是:代可福、刘富珍、周苹、张世杰(外厂实习生)、陈永如、严大卫、李秀俊、周应清、黎新菊。
当时机械性能与探伤是一个大组,在同一个大房间里。
这以后我便投入了机械组的大量测试工作中去了,也结合试验工作提出了不少改进建议。这些改进的实施大部分是由李清标老师傅协助完成的。有一次,当时已升任副厂长的总工程师李培源来理化室暗访,当他来到我身边时我却认不到他。当时我正在给一个光学引伸仪的标尺反光罩刷白油漆,他见我已与周围同志融合到工作中,高兴地走了。
后来我把小组内12吨苏联进口试验机的俄文说明书翻译成了中文,并通过图书馆的书把35吨西德进口老设备中的低频液压动态部分搞清楚了,使这个与我年龄一样大的设备换发了青春!为后来开展的各种低频动态试验奠定了基础。
当时小组工作量最大的是炮管材料的规定比例极限的测定,我就针对这个项目,从消化国家标准,到测试方法、结果插值计算等方面也都做了一些改进。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