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并不擅于抒情,我总有着不合时宜的腼腆和沉默。”一句话,让我产生共鸣,沉默、腼腆……这些字眼在我眼中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亲人眼里,我是个极其腼腆的人,不会开口说话,不会谈家常里短,不会主动叫人。他们时常苦口婆心,教我要主动、要学会与人沟通,似乎我就是个两三岁的小屁孩,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他们担心我的未来,总觉得在社会上不会有我的立足之地。我是有想过反驳的,可是他们压根就没打算信,渐渐地,我乏了,不解释的我,又成了沉默的样子。
入眠时夜雨微凉,脑海中映衬亲人曾对我说的那些话,陷入沉思……我性格真的是内向吗?自我感觉并不是如此,与其说内向,慢热这个词更适合于我。在陌生人面前我可真不是一言不发、满脸通红的,只要合拍,更甚我能聊到天南海北;在朋友面前,更不用说,虽然刚开始会表现出高冷模样,但熟了大多数时他们会以为交了个二货、大傻妞。可为什么我在亲人心里,会是那般印象呢?
或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在初中以前,在他们看来与现在的我截然相反,那时是大老远看到认识的人都要叫、嘴甜的不得了,人见人爱的小朋友。自从上了初中寄宿学校,一星期回去一次,慢慢的,他们就发现我越来越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了,可他们从没问过为什么,只觉得不应该这样,并讲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让我要改。开始我是想说些什么的,可因心中的顾虑闭嘴了,到后来听多了那些话,甚至乎想躲着他们。我也不知这是为什么,也许产生了代沟,又也许是青春期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因为经历某些事情之后,学着慢慢改变,慢慢的成长,放下原本的开朗和任性用沉默来替代,心中有了秘密。
前阵子,刷抖音时有条内容下面的评论让我眼前一亮,其内容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自己是个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显得非常的唯唯诺诺,能不说话就不说话,似乎也没什么可聊的,父母总觉得是他性格太内向、安静,可那人在其他同龄人或者陌生人面前其实是健谈的,甚至话痨。这条评论获赞大概有好几万,下面还有很多相似的回复,仔细想想,这不神似我吗,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与亲人是这样的相处之道。
可为什么会出现“两面派”呢?以我为例,成年以后,与家里联系似乎总是报喜不报忧,不为别的,就因为自己已经成年,何事都该通过自己消化就好。所以谈话内容也只不过那两三句:“你吃饭了吗?在干嘛?好好休息……”短暂交谈之后,只好互道离别。有时是真的和亲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想说些什么,但又不想让自己的伤心事被他们知晓,只藏在心底;再有时就是各自忙碌根本没时间坐在一起,更别说聊天了。长期以往,就成了他们眼中内向那样,甚至连解释都不理会认定了就是。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真的如此,或是一个人在医院挂点滴,突然有个陌生阿姨关心时;或是在下午两三点顶着饥饿冒着倾盆大雨外出送餐,送到客人手里让等一下喝杯热水时,又或是半夜凌晨父母听说自己儿女所在城市地震,马上第一时间打电话,儿女接通的那一瞬间……所有委屈、苦衷就在那一瞬间爆发。
这时我才明白,沉默有什么好呢?将愈多的话语压在心底、让沉默成为封闭内心的枷锁,这只会让心中那一根弦从坚韧十足到濒临断裂,最后“蹦”一声,断了,连再次衔接的机会都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