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家的眼中,匠心是这样的

在意匠集的现场,除了各种意匠产品外,另外还有些“奇形怪状”的装置你知道吗?

一件毛衣

场外,视觉艺术家秦树义先生邀请到了一位阿姨在户外现场织毛衣。

在三里屯太古里这样一个商业街区,现场路过的每一个人看上去都会觉得她很普通,再普通不过,普通到已经忽略她存在。

阿姨坐在镜面的椅子上织毛衣,并且前面后面都有镜子,很多年轻人都会去照一下镜子,照自己,然后离开。

而对于他们眼前的织毛衣的阿姨,对于镜子中织毛衣的阿姨,完全被忽视了,好像这个阿姨的存在对他们没有意义,跟他没有关系。

偶尔有些年龄稍大的人会坐下来跟织毛衣的阿姨聊天。

跟阿姨沟通之后,发现他们的聊天大概说的是现在自己织毛衣的人越来越少,聊得织毛衣的技法等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到10米外的VANS滑板,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围观。

织毛衣这种以前大多数的女孩儿都会的手艺,现在正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

艺术家其实是在讲述,一个年长一代跟年轻一代的传承问题,关于传统的手艺如何传承,如何发扬,都需要思考、探索和尝试。

左手的思考之照见自己

钢架、镜面组成的入场形式,秦老师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

让进到意匠集现场的每一个人用左手写一句话。

由于绝大多数人都习惯用右手写字,很多左撇子在小时候也都被训练成了右手写字。

因而在用左手写字的过程中速度都会慢下来。

这个慢的过程是艺术家刻意设置的。

因为本身也会这么做,虽然左手写不是很漂亮,但是每个人都会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

同时镜面是门窗的样式,并且是可以打开的,打开一扇窗户,里面仍然是镜子,镜子反射镜子,看到了无数个自己。

大家放慢一下自己脚步,让时间可以慢一点。

打开门窗,照见的还是自己,所有的影像都是自己。

进场的空间,是一个通过镜面反射可以无限延伸的空间,一个跟现实世界有点不一样的空间,一个自己跟自己对话的空间。

艺术家在这里展现了一个自己跟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正视自己的过程。

笼子里的生长

10米高的大铁笼,笼子的周边有很多大红花,大红花上长出了黄色的藤条,像一堆巨大的爆米花。

这一切都被悬在了会场的最高处,在每一个人的头顶。

红花在中国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荣耀时刻。

红花上长出的藤蔓是用很轻的玉米杆制作的,往外扩散的造型暗合了获得的荣誉带来的光满,同样耀眼夺目,也同玉米秸秆一样脆弱,一触即溃。

高悬在头顶也许是艺术家想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都在说工匠精神创新的年代,更需要内在的提升。

开幕式现场最让人惊喜的除了到场的嘉宾大咖之外,无疑是嘉宾登场的方式。

没有人能想到,艺术家能在北京三里屯这样的地方放上一把火。

一把火接开了意匠集的大幕,引来了现场的惊呼和掌声!

火只需要一瞬间就会消失,但为了这一瞬间,艺术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安全测试、道具制作、人员调配等。

在那一瞬间现场观众都能感觉到火焰的强大。

艺术家想通过这种脑洞大开的方式,阐述他理解的“工匠精神”背后应该有着众多看不到的付出和坚守,它之于现在的我们,就像火之于我们的祖先。

这四个部分相对独立,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从当下的很多东西慢慢淡出,不再被我们重视,直到我们照见自己,开始思考。

再到笼里的艰难生长,挣脱表面虚有的光环,最终迸发出真正强大耀眼的火焰,获得重生。

秦老师想通过这样的装置艺术,引发我们对于工匠精神的思考。

“我们失去了很多,我们重新思考自己,我们放弃了一些虚有东西,最终我们将得到我们该拥有的东西”!

这就是

一个艺术家的匠心!

關於我们

發現工作&生活的最佳裝備

FOD设计装备|以設計美學驅動的優質生活裝備品牌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