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至四川乐山,午餐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跷脚牛肉,果然名不虚传。餐后发现距离成都很近,车票很多,于是决定第二天去拜访另外一个客户。因为两地距离近,车票多,准备到站后再买票。快到车站发现座票没有了,只有站票,还要强票!今天是周末,什么情况?进车站一看,好家伙,乐山站不大,站内挤得满满的全是人,连台阶上都坐满了人,同事说乐山是个旅游城市,乐山大佛、峨眉山、东风堰等自然人文风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
乐山一名因何而来?
四川乐山得名与城西南一座名为“至乐山”的山峰直接相关,其命名可追溯至清代,并融合了地理特征与儒家文化意涵。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直接来源:因“至乐山”得名
历史依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朝廷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所在地新设“乐山县”。据《嘉庆乐山县志》记载,此地“以县境有至乐山为名”,即因县城西南五里处有一座“至乐山”而得名。
地名变迁:乐山在唐代称“嘉州”(取“郡士嘉美”之意),南宋为“嘉定府”,直至清代设县时才正式定名“乐山”,沿用至今。
二、名称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乐山”一名不仅源于山体,还暗合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的哲学理念,赋予地名以“仁德者喜爱山川”的象征意义。
历史别称:古称“嘉州”,因当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如“三苏”、郭沫若),被誉为“士大夫之郡”。
三、建置沿革与地名传承
乐山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秦置蜀郡时属“南安县”,后历经更名:
北周(561年):设“平羌县”(以平羌山为名)。
隋唐:先后称“峨眉县”“青衣县”“龙游县”等,均以山水或传说命名。
清代定名:最终以“至乐山”确立“乐山”之称,成为行政与文化标识。
四、现代延伸:城市别称与区域认同
“嘉州”情结:因历史渊源,乐山中心城区“市中区”长期计划更名为“嘉州区”,以强化古城文化认同(尚未获批)。
“成都港”别称:因乐山地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水路连通成都,成为其物资枢纽,故得此名。
总结 :乐山之名,实为地理与人文的双重结晶——清雍正年间因城郊“至乐山”定名,并融汇儒家“仁者乐山”的哲思;其前身“嘉州”则延续了蜀地文脉的荣光。今日的乐山,既是三处世界遗产的承载者(乐山大佛、峨眉山、东风堰),也是“食在四川,味在乐山”的美食之都,地名背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层叠,恰如三江汇流的浩荡,沉淀出独有的山水人文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