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文/王根义
一
清明雨落在新起的蓝砖房上,泛着冷光。民安蹲在窑口添煤,白衬衫领子挺括如初,袖口却沾满窑灰。这是1965年的春,他刚教会村里人用黄胶泥制坯,青烟从十五孔窑眼里钻出来,像群急于投胎的魂。
二
村里人爱看他干活。修长的手指摆弄泥坯,竟比女人们纳鞋底还灵巧。舅舅说亲那日,他正给窑顶封土,汗珠子顺着脖子滑进白衬衫:"舅,您当家吧,模样周正就成。"新媳妇过门那夜,他把陪嫁的牡丹枕巾叠成豆腐块,摆在窑洞唯一的木箱上。
三
批斗会开到第三年,窑火未灭。公社干部围着蓝砖窑转圈,最终叹口气:"唉,留着搞生产吧。"民安教孩子们在砖坯刻五角星,棱角比刀削的还齐整。只是从此不穿白衬衫,改套对襟黑褂,衬得脸色愈发苍白。
四
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窑顶时,民安正在填井。那口井是他亲手砌的,青砖缝里还嵌着"1968"的刻痕。媳妇攥着平反通知书追到井台,他忽然哼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语混着河南梆子调,惊飞了井底的蛙。
五
西安城里的传闻比窑烟飘得还快。有人说见他西装革履从宾馆出来,挽着穿旗袍的女人;有人说他在劳改农场学过制药,专卖些说不清名堂的洋药丸。只有每年清明寄回的蓝布包不变——里头裹着晒干的茵陈蒿,治肝病的土方。
六
千禧年的窑火重燃那夜,民安回来了。村口蓝砖碑楼裂了道缝,他盯着看了半晌。媳妇翻出压箱底的白衬衫,领口霉斑像陈年血渍。救护车鸣笛惊破清明雨时,有人瞥见副驾座上滚落的药瓶,标签印着外文,在泥水里泡成一团蓝雾。
七
出殡那日,砖窑突然塌了半孔。烟囱倒向东南,碎砖堆里露出块带字的蓝砖——"1971.民安监制"。阳光透过残窑斜照其上,字迹竟泛出金红,恍若当年窑火最旺时,铁水浇在青砖上的流光。
·文学评论·
青烟里的未竟志
——评小小说《蓝砖纪事》
文/篷泽柴门
蓝砖窑的青烟,飘散了半个世纪的光阴。那些被窑火淬炼的方寸之间,藏着比砖纹更曲折的命运年轮。王根义以素瓷般的笔触,将民安的一生烧制成一方蓝砖——正面印着时代标语,背面沁着血色汗渍。
窑口吞吐的烟雾,实则是历史迷障的具象。民安教孩童刻五角星时,砖坯棱角折射出知识分子的困局:既要斫出合乎时势的形状,又难掩骨子里的精微匠心。那件染霉的白衬衫,从劳改农场穿到千禧年,褶皱里积压的何止是尘土,更是一个族群对体面的执念。
余秋雨曾言,文化的韧性常在卑微处显形。当民安哼着俄语梆子调填井时,他埋葬的不仅是过往荣光,更是知识者与土地博弈的悲歌。窑顶倾塌时乍现的金红字迹,恰似历史裂隙中透出的微光——那些被标注"监制"的岁月,终究在时光煅烧中显影为文明的刺青。
救护车碾过的新砖路,如今仍嵌着当年的蓝砖碎屑。每个清明雨落的黄昏,总有老人指着残窑说事,仿佛那袅袅余烟里,还住着个穿白衬衫的青年,正把黄胶泥捏成对抗荒诞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