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雨天,适合阅读。昨日,窝在家里阅读我们家乡的励志作家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为他的经历和文字所震撼。在他的文字里,岁月就像一柄刻刀,将“奋斗”二字刻进时代的航程中。
这是一部自传体长篇纪实文学,他讲述了一个身患疾病的打工青年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知名作家的。这本书入选《2023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首届漓江文学奖获奖作品。
阅读莫华杰先生的作品,让我想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那种面对人生的困境,不屈服、不抱怨,勇于突破,始终怀揣着自己的文学梦,与孙少平孙少安、高加林的坚强不屈是相似的。我也想起了路遥自述他的作品刻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作品最撼人心魄的,是直面苦难的坦诚。作者将童年因病辍学的屈辱、放牛时在山野间写作的执念、南下打工遭遇的冷眼与歧视,一一剖开给读者。他拖着病体在暴雨中奔走,只为争取一纸订单。这些细节不是廉价的苦难陈列,而是以血肉之躯丈量命运厚度的见证。正如书中所写:“疼痛是身体的年轮,记录着每个与命运搏杀的日夜。”
在纪实文学的框架内,莫华杰构筑起超越苦难的诗意。他笔下的打工生涯不是灰暗的社会底片,而是充满生命张力的:这些群像让作品超越个体叙事,成为一代打工者的精神史诗。当主人公辞去高管职位、卖掉原始股时,这个决定并非励志剧的俗套转折,而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现代寓言——他用十年工厂生涯攒下的不只是积蓄,更是观察世界的棱镜与书写人生的笔力。
作品在文学性上呈现出独特的混融气质。散文的温情流淌在作者对故乡山水的追忆中,那些放牛时与山风对话的午后,母亲背着他求医的山路,都化作浸润泪光的诗意片段;而小说的跌宕感则体现在职场博弈的暗战、文学梦与生存现实的撕扯中。这种文体融合让纪实不再冰冷,而是带着体温的自我剖析。
《世界微尘里》最终指向的,是微尘与世界的哲学辩证。作者将自身比作“尘埃里的玉树”,这个矛盾修辞恰是作品的精神内核:每个卑微生命都可能蕴藏超越苦难的力量。当莫华杰在颁奖典礼现场听到“微尘的世界里,一位向上向善的普通中国青年玉树临风”的颁奖词时,他完成了从受难者到书写者的身份蜕变。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奋斗不是与命运的对抗赛,而是在承认局限的前提下,依然选择以文学之光照亮幽暗岁月的生命姿态。
合上书页,东莞工厂的轰鸣渐远,但那些在命运褶皱里倔强生长的故事,却如星子落入心湖。莫华杰用二十年光阴证明:当一粒微尘以文学为翼,终能飞越命运的山海,在世界的褶皱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芒。
说来也凑巧,莫华杰刚好是我们楼下邻居的亲哥哥,那天下楼见到邻居,我说想买莫华杰的签名书籍《春潮》,邻居就推了他的微信给我,我本来想先买《春潮》,后来在莫作家的推荐下我同时买了《世界微尘里》,昨日阅读了,颇为震撼,感触颇深,于是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