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同角色的博弈
需求侧一定希望需求越灵活越好,他们随时的变动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和调整;
开发侧一定希望需求越固定越好,当期需求范围锁定,任何变动都应当被记入下个周期、启动新的迭代。
所以,开发喜欢用TAPD、JIRA,因为上了系统,灵活度就降低了;
而业务方喜欢用Excel、Word,因为自由度更高,动动手指就能产生变更。
产品经理作为一个桥梁,理解不同角色背后的立场,才能更好地协调利益的冲突。
新产品推广:要让用户自己喊出痛点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顺利把新产品推广起来?
答案就是借力。要借助用户本身的力量。要给他们“制造”痛点,让他们痛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动喊出来,要解决。
Case1 写作工具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旧写作工具已经无法适用,需要用新工具替代。常规做法是,产品部牵头,接着调研、选型,最后决策、落地。但是实际推行过程会有极大的阻力,因为用户迁移需要成本,过程中很难接受新的工具,肯定会积压一堆抱怨,这对产品部其他的项目、可持续发展都不利。那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做了一个好用的知识库,素材放在新写作工具上,但我们不干涉写作过程中原工具的使用。让他们先把知识库用起来,形成依赖,后面进一步会提出新需求:能不能不要让我切换平台,直接用这个新工具来写作、发给客户?这时候,我们再去调整B、C端的写作工具,就会更加畅通。
这就是一种产品顶层策略设计。做产品并不是常规的调研、评估、出方案、画图、推进开发、收集反馈,这种模式也不是不行,但是会有很多问题,阻力大、抱怨多、没有用户等等。
Case2 知识库
公司一直想要做知识库。但是自上而下的需求,本身项目开展过程会有很多挑战:1是其他员工不清楚,也没有意识到战略重要性,有很大沟通成本,或者有很多活跃的个人想法,过程中会有不小阻力;2是本身公司在用一些第三方知识库工具,积累了一定用户量,迁移存在成本,3是产品落地后缺少天使用户,我们很难派活给别的部门作为内容生产部门,产品用不起来,直接影响产品部的业绩。
于是我们通过观察、沟通,去“找需求”,寻找我们的天使用户。这个用户的特点是必须有很强的痛点,需要我们这个知识库去解决,这样确保我们开发出来后他一定会用起来。基于这样小小的切入点,开发出一个MVP,后面再扩大功能、逐步迭代,把知识库做庞大起来。
经过业务洞察,提炼有两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1、客服部的语音库:据了解,客服部目前在数据报表系统上搭了一个简单的语音案例库demo,部门内已经展开使用,并且留下了很多点评等数据;
2、文案写作的素材库:企业已经积攒了一定量的历史文案素材,那么后面就能基于此搭建系统,把知识库集成在写作工具中。
助力业务提效:不需要一味考虑将人数压下来
当我们的项目目标是为企业降本增效,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路会局限于如何提升业务效率、从而降低团队人数,把人力成本压缩。
但实际上,项目初显成绩之时,人数未必会下降。
比如,将传统工作流程进行流水线式精细化拆解,原本由A岗位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颗粒度细化,把部分非核心任务转移到B岗位上,然后我们重点提升核心任务的效率。那么,从结果上体现,A岗位的人数是下降了,但是反而会增加B岗位的人数,因为将A的成本转嫁到了B上。
此外,还可能有短期人数稍微增加的情况:比如智能客服上线后,客服的人数被压下来了;但我们还要考虑怎么让用户满意度提升,于是再思考怎么主动引进质检标准,前期还会增加一点质检人力。
别一不小心做了一个“自己都讨厌”的产品
之前遇到过一个情况:整个项目组差点一不小心做了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产品。
背景是,项目组在研发智能客服产品。当时和公司内部一个孵化业务合作,人家正值考核收入业绩的关键时期,所以态度很强势,不断引导我们这边语料团队编写的方向。
当时语料团队就花了很多心思在考虑如何引导客户付费上。后来我们产品介入,及时喊停。
因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业务场景,不要偏离了初心。
我们的定位是一个帮助解答香港身份领域疑问的机器人,而不是销售机器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引流和带来收入,而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树立专家形象。我们应该更关注用户体验感受和粘性,而非动不动引导付费,否则体验很差。
我们自己组的目标是机器人对用户有用,而不是卖多少钱;用户过来了,我们的机器人能不能解决80%的问题,吸引留存,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点。
售前、售后……业务场景不一样,产品规划和策略完全不一样,我们前期就要想清楚;售后相对是更聚焦的,而营销是一个开口,挑战就会很大。
平时接电话,当一听到是机器人,我们基本都会挂掉;销售来推销,我们总觉得反感,更何况是机器人来推销!
我们怎么能做着做着,做成了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产品?
当时及时组会对齐了,把这个方向给扳过来了。
跨业务合作,要把其他部门当成客户
创新项目的孵化,往往比较被动,最后产品做着做着,就容易变成了配合业务……
比如智能客服里的“转人工”,就是一个业务问题。人工客服部门合作起来,就会开始提他们立场的需求,和原本智能客服的方向偏差个十万八千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业务想象成客户,我们立足于产品价值本身,带着解决方案过来,带着我们的专业性,背后要保障自己的话语权。
而且,有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尽可能在公司内找到积极的、强需求的“客户”,打出标杆“客户”案例,再吸引其他部门主动靠近我们合作。
产品设计一定要回归业务
以知识库为例。在给某家商务资讯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搭建一个知识库。
项目过程中,团队会逐渐往知识库不断庞大、提升厚度的方向去靠近。
但实际上,是不是建立一个越庞大的知识资产库越好呢?
比如,当知识库里企业的数量超过了一定规模,变得过于庞大,就会产生新的问题:1、企业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网络;2、同个集团下的主体名称很多……然后团队又开始花很多心思去想,怎么整合这些关联关系……
但,及时刹车想想!谁来做这个繁琐的整理?而且,我们设计出来的系统,到底是给谁用?真的会被用到吗?这样的设计真的合理吗?
一切设计最终的目的,还是为核心业务去服务。不要脱离现实业务去畅想完美、追求卓越,否则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