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通假字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小姐姐带着哭腔说被我们给坑了,按照APP上背的《鹿柴》,她默的是“返影入深林”。我也没帮她检查出来,结果被老师圈了出来。我说我小时候背的就是“返影”,所以没有觉察出异样。然后跟她讲“景”和“影”在这里其实是一个意思。


其实,这是一个历来就有争议的问题,自从王维的这首诗问世以来,关于“返景”还是“返影”这个问题,以及对整首诗的理解,始终就争议不断。网上也可以查到不同的解读,涉及到字的本义甚至字的起源,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如果把“景”解释为日光,那“返景”这个词,又该怎么理解呢?


返,无疑就是返回、归还,也通“反”,反向、相反的意思。


“返景”,难道解释成“返还的日光进入了深林”?或者“日光返还进入了深林”?或者“归还日光进入了深林”?或者“相反的日光进入了深林”?很显然,只要把“景”解释为日光,“返景入深林”这句诗,无论怎么讲都是很别扭、很牵强的。


如果把“景”解释为影子,那“返景”又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知道,日光、物体、影子是成一条直线的,影子和日光就在物体的两边,方向是相反的,如果日光在东边,那影子就在西边,如果影子在北面,那日光就在南面,“返景”也就是与日光方向相反的影子。明白了“返景”就是与日光方向相反的影子,那又是谁的影子呢?

从这首诗中所写到的,能产生影子的物体,有“空山”、“人”、“深林”、“青苔”这四样东西。根据“但闻人语响”一句,可见连人都看不到,就更加看不到人的影子了,可以直接排除是人;再根据“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显然可以排除“深林”和“青苔”;又因为“空山”即是“深林”,所以也可以排除“空山”。


可千万不要忘了,这首诗的题目叫《鹿柴》,所以能产生影子的,无疑就是鹿柴。


明白了“返景”就是鹿柴影子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返景入深林”指的是日光照在鹿柴上,鹿柴的影子一直延伸到了深林里,从“入深林”三个字看,此时正是下午时分,影子越来越长,所以是“入深林”,如果是上午,影子越来越短,就不是“入深林”了。


明白了“返景入深林”这一句,整首诗的意思也就很明白了,前面两句说的是山林很深密又很幽静,第三句说的是下午的日光,把鹿柴的影子照到了很深的树林里,第四句是说日光同时又照在了地上的青苔上。

这首诗在给人的意境上,有一个由远而近的过程,“空山不见人”表示山很大,目光看得很远;“但闻人语响”表示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距离又近了一点;“返景入深林”表示影子在往深林延伸,因为鹿柴的影子不会太长,所以距离又近了一点;“复照青苔上”表示能看到日光照在地上,这就是一个由远到近的意境。


这首诗既写出了空山寂寂的幽深景象,更写出了诗人沉浸于山林之中的悠然清闲。诗人在写作上,只用了一句“返景入深林”,就把下午、日光、鹿柴、影子、深林都包括在内了,而且还是动态的,影子是慢慢地进入深林的。


我们小时候学的很多知识点,过了三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不是一线教育者(家庭教育应该不算吧?),所以就很难做到与时俱进了。只是当时按照重点难点来记忆的通假字,到现在反倒成了“错误”,比如坐骑(qi 还是ji),青山郭外斜(xie 还是xia)?难免让人有点意难平。 当然,现在回头再看,小时候学的也很粗浅,再去学习一遍,温故而知新吧。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娃儿们,自己加油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