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的品质》有感

《向死而生》

倘若一个人意识到死亡近在咫尺,他就会明白,期待中的未来也许并不存在,唯一可以把握的便是当下。他做事的心态是:“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很多作者倡导要珍惜时间,也有很多人会提到“向死而生”这个观点。

过往我以为:向死而生,意味着今天的行程,每分每秒都该被各种安排挤占着,无法 也不能停止 行动 这个动作。

惜时:在我看来其极限的表达,便是将每个计划的时间精确到秒。办事的效率夸张到每过去一个小时,我们就能打开世界观一个新的大门似的。

后来,在读到这本书后才发现,真正拥有这种生活的人,是这样诠释“向死而生”的含义的。

他不会给自己安排许多事,这只会让头脑里装满垃圾

欺骗自己,前面还有无限的时光和明确的目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或许不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太过于忙碌而拥挤,或许说不应该为了未知的或许是自己满心期待的明日就将今日的安排设计为盲目的热闹,而后又为了未来设想的美好,而放弃今日本该有的安排转而紧握着明日的计划。这或许会陷入努力的假像,即便忙碌也只能接触到事情的表面关系,而始终无法认识到推动种种事情背后产生联系的本质规律。

《内在精神

我们的心应当安放在当下。如何做?怎么做?

利用生命的每一刻来转化内在

把心从未来收回到当下,也就意味着把心从外在的名利世界收回到内在的精神世界

这很难,事实上我们每分每秒都处在世俗的世界里。

时常有听到一个声音会在时光的某个时刻迷茫地询问他人或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时候很多人已用青春去换取到成功——达到社会给予的成功标准。已是功成名就,可为何还不能乐开怀,会迷惑?我自认为是因为在胸膛里跳动的那颗心,还未感受到安定。

物质的贪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生命快乐相比,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相比,它太低。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得到这个社会对自己的能力的认可未尝不是一件令人值得开心的事情。人不可能没有世俗的追求,但我们应该明白那些荣誉背后带来的暂且只是稍纵即逝的快乐。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我们的内心,是不可能从外界获取到平静的。

能给予自己平静的,自始至终,都是我们自己——自我厚重的人格

有些时候也被唤为“灵魂”。

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那实际上就是精神的创造和享受。

我们的身体,会被物质世界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所拖累,感到疲惫不堪。但我们的灵魂

自始至终,她都是丰盛充沛的——从未倦怠。

三《和自己交谈

与别人谈话,内容大抵是:

事物的处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争执,恩怨的倾述,公关,交际,新闻等。

他只关心外界的事情——结果也就只拥有仅仅适合于与别人交谈的语言了。这样的人让他抛开凡事俗物之际面对自己,竟是无话可说。

一个与自己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

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把一切连结为整体的核心。

那个照亮一切的精神。

独处时,察内心对话,其内容细辨仍不外上述这些。如此看来,自己却也属于那些“很少和自己真正交谈”的人群中,其中一位而已。

我是一位残疾人士,灵魂并非完整。或许在很早的时候,我便已不能开口说话——那个内在的“另一个自我”早已哑口无言。他被外在的我纠结于这外界大量的纷扰所淹没——最终外在的我也开始沉默寡言了,因为丢失掉了自己的灵魂。

或许是本能驱使想拥抱他人对生活那种热爱和热情。但或许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能和“自己成为朋友”的能力。——

你能和自己谈话吗?在抛开凡事的俗务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个人在生活里会回避一些事情,一些人。或许过往被背叛被伤害被欺骗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相信一些事情和一些人甚至这个世界...
    minutemen阅读 1,937评论 1 1
  • 文/Sunny 01 胡适,“不但好的东西不朽,坏的东西也不朽,善不朽,恶亦不朽。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
    Sunny格桑花阅读 4,344评论 0 1
  • “我愿意她成为我的妻子,从今天起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
    碧海清天阅读 734评论 0 0
  • 劳动者长期未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也未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多年来不存在相互间的权利义务...
    杨立伟阅读 3,690评论 0 0
  •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狗,我觉得有必要跟初入大学的小鲜肉们聊聊如何跟室友相处这个话题。 文/沈疏桐 前三...
    沈疏桐阅读 10,247评论 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