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不一的纠葛
每次踏上前往父母家的路途,我都会精心筹备一番。其一,我渴望为他们烹制几道复杂的佳肴,满足他们挑剔的味蕾;其二,我期望以最佳的状态出现,为他们带去一丝欢愉。然而,现实往往与愿望背道而驰。
今日,我携带着涮羊肉的食材踏入家门,心中暗自盘算:老爸只需烧好水、备好锅,而后悠然自得地坐在沙发上等待即可。未曾料到,当我置身于狭小的厨房中忙碌时,父亲却频繁进出,时而取碗,时而拿筷,时而刷锅洗碗。这突如其来的“协助”令我心生烦躁,思绪纷乱。厨房本就狭窄,仅容一人施展身手,加之时间紧迫,他为何还要在此添乱?毕竟,他已年逾九旬,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我原本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却因他的“热心”而变得手忙脚乱,一场激烈的争执悄然酝酿。父亲,这位身经百战的“杠精”,总能在言语间挑起争端,让我将过往的不快回忆悉数唤醒。
我对父母始终抱有成见。自年轻时起,他们便对孩子们的一切行为持否定态度,无论你如何努力,都难得他们的认可。饭菜的咸淡、面团的软硬,总能成为他们挑剔的理由。在他们眼中,似乎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令人兴致索然。他们,无疑是一对令人扫兴的父母。
无论我如何表现,似乎都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和标准。这种感觉让我深感无力、自责和内疚。因此,每次前往父母家,我都如临大敌,总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避免过多的内心消耗。
然而,回到家中,爱人的一番分析却让我如梦初醒。他问道:“若我在弹琴或读书时,父亲随意闯入我的房间,我是否也会如此烦躁?”我沉思片刻,回答道:“或许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的确说明,我对弹琴和读书充满自信,父亲的闯入并不会引发我的焦虑。因为,那是他所不懂、不会的领域。而在厨房里,我却显得捉襟见肘,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让我误以为父亲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在指责、监督我,时刻准备挑我的毛病。于是,我采取了自我防御的姿态,莫名其妙地激怒了对方。
经过反思,我为自己制定了以下改进方案:
首先,我要明确“他是他,我是我”的界限。允许父亲保持他的个性与习惯,同时,我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我们不必强求彼此一致,更不必用对方的标准来束缚自己。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大小各不相同。小妹擅长烹饪,她能够发现父母的喜好并投其所好。而我,只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必以小妹为标杆来苛求自己。
其次,我要学会随心所欲。想去父母家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不必因为未能满足他们的期望而自责内疚。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陪伴父母时,我更应关注他们的心情而非饮食。如果可以,不妨与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再者,父母已步入晚年,时光对他们来说愈发珍贵。因此,每一次的陪伴都应珍惜且有效。我应避免与他们发生争执,理解他们的行为与言语可能已经退化。我要向下兼容,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的一切。父亲的一些举动,如拿着锅盖不愿放下,不停的进出厨房或许只是他在刷存在感,证明自己还能为儿女做些什么。就好比一副画面九十岁爷爷非要和儿挑水,尽管儿子提着水桶爷爷打着扁担,走路缓慢,增加负担,可是爷爷的存在感却刷满了。我应该尊重他的这份心意,让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此外,老年人的思维往往固化,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们终将老去,也会面临同样的境遇。因此,我应更加尊重父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生活。认可当下的一切状态,因为存在即合理。
回想起以往,每当爱人、儿女共同出现在母亲的饭桌上时,我总是焦躁不安。我总担心时间不够充裕、事情做得不够完美。因此,我做事总是毛毛躁躁、语言犀利。然而,现在想来,做不好又如何?耽误了时间又如何?只有放松下来,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父母实际上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多陪伴他一些时间。而我却总是与他背道而驰,因为他的内耗让我感到精疲力竭、总想逃离。然而,现在想来,这或许是源于我对他的期望过高。我去看望他们,表面上是为了孝顺父母,而实际上,我并未给予他们真正想要的陪伴、倾听、聊天以及宽松的氛围。我应该允许自己做不到完美,因为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关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在陪伴父母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加包容与理解。我开始尝试放慢脚步,与他们一起享受每一个平凡而温馨的瞬间。我发现,当我放下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时,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或许,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