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03,6-6-1,滕文公章句下6-1》
今天是丙申年辛丑月庚申日,正月初六,2017年2月2日星期四。今天是丙申年的最后一天,明天立春,迈入丁酉年。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诸。"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一.钥匙与功夫。
接下来的这两节,孟子讲授如何是真的成善。
这个问题太关键了,蕴含其中的小我、大我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细微,以致若是没有加入沉思这把钥匙,既使走到孟子门前,也进不了他的门。但是,这小大之我的关口,如果不去打通它,那么,修身修到死都将是空忙一场。这一关没打通,功夫就没法儿再往前走了。
孔子说:"中庸之德,鲜已矣。"掌握了中庸之德的人,非常稀少了。
《中庸》说:"及其成也,则一。"不管你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到达中庸之德,"就由必然王国升华到自由王国",过去的身份也好、过去怎么个具体情况,都翻篇儿了,不要再管它了。
怎么搞得成呢?答案在这两节里。读完这两节,我又在心里大书一个大大的牛字,献给伟大的孟子!
二.戴不胜之志。
这个故事,仍然发生在宋国初期,故事中这位主角戴不胜,是宋臣,他一向就很有志向,他希望能够影响宋王,希望宋王能够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当然,我相信戴不胜本人定是一位学问修养能力及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高手。没点儿金刚钻就不会揽这瓷器活儿。可是,显然,他也是一名孤胆英雄。
孟子教他开窍。
三.利箭与氛围。
孟子说,你的志向没错,方向是无比正确,方法却是一踏糊涂。影响君王这么一件大事,涵养熏陶不是一日之功,维持匡救也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办到的。你想要你的国君成善达德是吧?但是呢,这正君之道,你尚未搞明白,没搞明白这件事,则你的愿望只能止步于愿望,而终将劳而无功。我举一个学语言的比方说明这个问题。假如有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是请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教。
孟子说,学齐语就请齐人当老师,这固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住在楚地,老师只有一人,而一天到晚叽叽喳喳的是众多的楚人,则听闻不专,积习难变,结果可想而知,就算每天用鞭子抽他也学不成。如果带他到齐国去,在庄岳的里巷住上几年,周围全都是齐国人,每天听到的都是齐语,自己跟着就要讲齐语了。这时候,就算每天责打他要求他讲楚语,同样是做不到的。这里的庄岳,是当时齐国的一个居住区的名字,相当于现在城市里的"城市花国"小区。
孟子在讲什么道理呢?
比如说,戴不胜你是一位正人君子,而且德、法、术齐备,属于国体性大才。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可那又怎么样呢?用现在的话说,然并卵。
请问,一把利箭能劈开空气呢,还是能斩绝雾霾呢?看起来威力无比能量巨大的武器,面对这个问题时,顿时无用武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跟氛围相比,再正直再强大的利箭,除了所要反对的是明确的以外,面对所要建设的方式感,却是极其乏力的不是吗?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在下一节。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