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


童年农村的习惯,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出远门。初一早上,饭后,大人带着娃娃给长辈拜年,拜年也有讲究,按辈份大小,再按年龄大小排序.,辈份最大而且年龄最大的一家,是要去的第一家。进入每家都跪下磕头,拜毕,会得到洋糖,大枣,葵花籽等赏赐。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一样拿真的人民币做“压岁钱”,如果有,就是几枚1分2分,5分的钢圆儿。

图片发自简书App

.拜完年,小孩子这家走走,那家串串,做着各种游戏。当然还有炫耀自己新的穿戴及拥有糖果多少的味道。最主要的是放炮,现在的炮.,仅类型就有礼花炮,双响炮,组合炮,喷花类,火箭类,旋转类……我们小时候只有小鞭炮,稍有大一点的炮,拿在手里,用香头着炮捻后,赶快扔到空中炸响,来不及扔掉时,在手里炸饷,威力不大,不会伤人,没有炸响的瞎炮,从中间撅开放在地上滋花。为了延长燃放的时间,折开一个一个拿在手中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初三过后,进入走亲戚的阶段,最重要的是外甥走舅舅家,给外爷,外奶奶.拜年。闺女携女婿转娘家,看岳父岳母,姑姑家。姨姨家,姐家都是必须要去的亲戚。走亲戚一则可增进感情,二则互通有无。我们小时候,都是步行,走几十里山路是经常的事。80年代后,骑自行车就快多了。现在开小车又省时又风光,社会真是进步了。拿的礼物变化非常大,原先很简单,大多互相送自己做的点心,或买几包饼干。后来拿畑酒,罐头之类。现在就很复杂了,什么保健品,营养品,什么牛奶,酸奶,饮料无奇不有,礼品越来越重,这种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时,过年活动虽然单调,但很朴素自然。不象现在,过年的方式,观念变了,过年是一个团圆佳节的意识渐渐淡薄了,长辈给娃娃们“塞礼物”,“给红包”,互相攀比,年味己经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互相冷淡了。一没有年味了,二没有人味了。然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越来越火。到底是中国人与时俱进了还是有其他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过年(四) 谚语:腊八,祭灶,年歇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气嘞老头打饥荒,,老头老头你别闹,一会儿给...
    简单就会快乐阅读 4,260评论 7 2
  • I:重述原文知识 why 在对方不给我们足够时间说话的时候,我们要给自己赢得时间,才能让别人愿意听我们好好...
    芬芬_d39e阅读 2,047评论 2 1
  • 24点还差几分钟, 我把时钟翻了下身, 觉得深夜也没有困倦, 滴答溜走的还是我重复的白天。 充血的灯泡, 摇晃醉倒...
    罗子阅读 3,682评论 86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