悊学家与哲学家到底有什么不同

说起“哲学”,大家应该都不会太陌生,但对于“悊学”,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因为中国文化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在一点一点的流失。

日本等国曾花了很多的功夫极力丑化中国的古圣先贤,故意扭曲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以达到摧毁国人民族自信心的目的。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低级趣味的封建迷信,可见其影响之大。

《汉书-刑法志》说:“圣人既躬,明悊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可见,中国的文化是德心慧识,通达天地,天人合一的文化。从“悊”到“哲”的演变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精神文明正在不断的退步,而物质文明却同时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精神与物质的天平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哲学”的流行则昭示着人类集体性的自我迷失。

那么,“悊学”与“哲学”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就目前所知的范围,笔者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悊学是慧识文明,哲学是智识文明。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包括了两个部分,即性和命。命是物质的部分,性是精神的部分;性和命是一个相互依存统一体。一般说来,“死亡”即表示生命的结束;但准确的说,“死”特指肉体功能的毁坏,“亡”则特指精神部分的逃逸。道家把精神的部分简单的概括为元神和识神,详细划分则有九识系统: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智识、慧识、性识。 “慧识”跟右脑的联系比较紧密,人类的直觉啊灵感啊什么的都跟慧识有关。

“智识”跟左脑的联系比较紧密,后天的学习大多与此有关。所以,悊学是境界的直接呈现,哲学则是知识的不断积累;两者各自朝不同的方向创造了自己的文明。

二、悊学提倡知行合一,哲学强调理论说教。古代的师父们在教弟子的时候,往往不会长篇的大讲一通理论,而是通过种种善巧使其直接进入某种状态。好比“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很难用语言来准确的描述,祖师们常常是用一些实际的行为来传达那种意境,可能叫你收心静坐,也可能突然跳起来扇你一巴掌。在生命科学的领域里,类似的教育方式往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思辨,在讨论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即使他说的不一定对,但你却找不到任何的漏洞。有些哲学家的哲学理论看起来几乎无懈可击,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却让人不敢恭维。

三、悊学擅长内求法,哲学擅长外求法。悊学家们通过内在的探索从而发现生命的真相,哲学家们通过外在的观察从而窥探万物的奥秘。比如,中医和西医在治病救人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却截然不同,中医用内观的方式发现了人不仅有看得见的身体,还有肉眼看不见的经络和三魂七魄。西医主要在看得见的肉体上下功夫,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实验从中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并结合已积累的相关经验来指导临床实践。两者各有所长,但总的来说,中医行者需要有一定的内证功夫,西医行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不然都是空中楼阁。

简而言之,悊学属于先验智慧,而哲学属于经验智慧。悊学家主张做减法,而哲学家主张做加法。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目 录 摘要······...
    guoaiqiang阅读 5,973评论 0 5
  • 最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忙!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忙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能歇息片刻,可这时就得开始睡觉了。真是忙晕了!
    陌上桑兰阅读 278评论 1 1
  •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习笔记 本章讲弟子如何接近仁...
    铁墨铜宣阅读 169评论 0 0
  • 终于看完那年青春我们正好,青春总是带着那丝丝的冲动和羞涩。当一路走下来,我们回忆,总是带着丝丝笑容,但谁都说不清,...
    Damonhoney阅读 182评论 0 0
  • 今天下午没有电脑用,就用手机看了两本书:施兰德的《成为乔布斯》和斯图尔特·戴蒙德德《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
    LizzyZ阅读 24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