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是营销领域中经典的经典,被誉为畅销全球55年的“营销圣经”。
相信大部分做营销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本书,甚至也买了这本书,但真正读完、读进去的人则少之又少。
而能够把这本书读懂并用起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这是为什么呢?
具体到每个人,读不下去或读不懂的原因会略有不同。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核心原因很可能是面临知识门槛,且缺少一架有效的“梯子”。
虽然《营销管理》非常经典,但作为一本专业营销学教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专业知识门槛。
再加上语言翻译的原因,如果你对营销认知还不深,那读起来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我们把《营销管理》比作一栋10层高的楼,当只能站在一楼的窗外往里看时,你所能看到的、认知到的东西,那是很有限的,甚至就不想看了。
从2020年开始,我组织过两期“品牌营销训练营”,通过知识分享、写读书笔记、问题答疑、社群等方式,算是为大家搭了一架“梯子”。
当时我们也读了这本书,大多数人反馈阅读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一次,我将通过“领读”的方式,搭起一架小小的梯子。
如果你有志于做好营销,或者有兴趣系统地了解营销这门学问,欢迎加入进来,一起阅读或重读这本营销经典吧。
我选择的版本是2022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营销管理》(第16版)。
和上一版相比,第16版不仅换了出版社、译者,还加入了一位新作者。
对比了一下目录,这一版更新幅度颇大,版块、架构、案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新。据说更新了80%的案例,实质性改写了50%的章节。
原本这本书就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再加这么大的更新篇幅,不管有没有读过,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全新的书来读了。
这次重读,我会以第16版为基础,同时结合第15版,还有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学》等相关书籍,做一个小的专题阅读。
从而,尽量减少因为版本、翻译等因素造成理解上的干扰。
关于这次“领读《营销管理》”还有几点说明补充如下:
1、我领读《营销管理》的目的,首先是“利己”,其次才是“利他”。
即我的首要目的是重读这本经典,提升自己的营销认知,而“领读”是给自己建立一定的外部强制性,用“他律”代替“自律”。
同时,希望对有需要的人带来一定价值。
2、虽说是“领读”、“搭梯子”,其实质就是我个人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更具体来说,就是我写给自己的“教辅材料”,主要写一些我个人的理解,每章节的重点以及易错点。
水平所限,所写的内容未必完全正确,也未必对每个人都会有启发。
3、基于兴趣与热情去阅读,读的过程中多思考。
例如:这跟你的认知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问题还不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可以怎么用到你的实际工作中去?
阅读、理解和思考之后,也可以对比我的理解再去理解。
4、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输出倒逼输入”应该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且没有之一。
读书笔记有很多写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如果你还没有适合的方法,我推荐试试“复述知识+关联案例”的写法。
5、一旦开始阅读,希望你能坚持读下去。
这是一本600多页的大部头,又大又厚,放在床上都可以当枕头用了。
可能你会说时间问题,但时间最不应该成为问题,关键是你认为这件事情对你有多重要。
6、领读方式是不定期分享我的读书笔记。
我读书速度偏慢,时间也比较紧张,可能“领读”的进度也会偏慢。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
每天读多少都没关系,最好固定时间点读,读完必“输出”,也欢迎你跟我分享你的读书笔记。
最后,再补充一下为什么选择《营销管理》这本书的原因。
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有一个观点“书是可以读完的”,他在《书读完了》中写道:
“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
与之相似,时间管理专家邹小强也提到过“读书就要从源头读起”的观点:
“我们与其读十几本细枝末节的书,不如先把源头的书读了,回过头再去看细枝末节,会更有效率,更容易融会贯通。”
在营销领域,如果只选一本“必读书”、“源头书”,我认为就是科特勒这本《营销管理》了吧。
营销是综合类学科(至少依赖经济学、行为科学和数学三大基础学科),因此,我们也不能指望光读这一本书就能成为营销专家了。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基本框架,再通过延伸阅读去构建正确且系统的营销认知。
比如去读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进一步理解消费者行为;去读凯文的《战略品牌管理》,进一步加深对建立强势品牌的理解……
如果你也对这本《营销管理》感兴趣,从下周开始,我们就一起阅读吧。
不管之前有没有读过,希望这一次,你都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