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听到别人说一年读了100多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好厉害”,第二反应是“我也想一年读那么多书”。
然后就开始努力提升速度,甚至报课学习速读技巧。
坚持一段时间后,还是放弃了。看了几十本书,重新翻开跟没看过一样,几乎什么都不记得,骄人成绩里毫无实质收获。没有发生预期中的变化,反倒是坚持得很累。
于是幡然醒悟:只求量不求质,只是刷了个漂亮数据,真实所得极少。然后不再追求速度,每一本书都细细品味。
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们又会发现,涉猎范围太窄会导致视野狭隘,思维过于局限,很容易钻牛角尖。
最终陷入“快也不是慢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我就是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痛定思痛,想出了更好的阅读策略。
最好的阅读策略是根据一定原则,设计出来的符合自己情况的阅读策略。
陷入快与慢的纠结,原因一是忽略了人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生理局限,原因二是目的不明确。所以阅读策略的设计原则一是考虑生理局限,二是明确阅读目的,三是结合自身情况。
一、生理局限
通过眼球摄入信息的速度是有上限的,常人阅读速度一般在每分钟200-500字,经过训练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2000字。但是人脑接收和处理信息是有速度上限的,所以再怎么拼命训练阅读速度也不会无限提升。
过快的阅读速度,会挤压思考时间。读地越快记住得越少,记住得越少思考越少,思考越少感悟越少,感悟越少行动越少,行动越少改变越少。
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生理局限,不能一味求快,速度要根据阅读目的来定。
二、阅读目的
阅读的目的分两种:获得资讯和提升自己。
如果目标是获得资讯,尽快获得关键信息为第一要务。通过阅读标题、小标题、段落核心句子不难做到。而且传达资讯的文章或书籍,作者一般会把关键信息放在开头,以便读者尽快获得,比如新闻往往有导语。在此不做赘述。
如果目标是提升自己,则需要仔细阅读,并且深入思考。而且还要围绕同一主题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拓宽思维范畴,避免局限。
阅读后有感悟,感悟后有行动,行动后有改变,最终的改变才是提升,提升才是目的。所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就要避免把阅读量作为目标,要把提升量作为目标。读一百本书学一千个道理,远不如读只一本书学一个道理并内化为行为准则。
在具体进行的阅读的时候,就是主打一两本该领域经典书籍,另再涉猎一些该领域其他书籍以开拓思维广度。经典书籍需要慢读、精读、边思考边读,其他书籍速度、挑重点读,最后综合到一起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三、结合自身情况
每个人天生的生理基础略有不同,跟别人比阅读速度,比阅读书籍的量意义不大。通过阅读获得的提升越多,阅读越有意义。
每个人的时间充裕程度不同,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最重要最应该读的书。
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需要通过不断使用来打磨,越用越合身。运用正确的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每个人的阅读能力都会获得很大提升。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我们都可以做到在涉猎广泛的同时还能收获满满,进而达到“既有量又有质”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