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文质彬彬原来不是指人,而是文章

在《论语》雍也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中,然后君子。”

原来以为文质彬彬是形容人的。原来出自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内在本质,朴实无华;“文”是外在修饰,赏心悦目。“野”是粗陋、鄙俗,“史”是精巧、文雅。

《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孔子认为,文、质是相须而用,文太多,质太多,都不好,最好把两者协调起来。

“文质彬彬”,就是折中文、质,让两者恰如其分。

这个词的含义现在已发生变化,“文质彬彬”,只强调“文”,不与“质”相对,而与“武”相对。这不是孔子的原意。论语6.2引《说苑·修文》孔子见伯子的故事,就是讲文、质的关系。李泽厚:“文”在这里指各种礼节仪文。

今日有的人豪放不羁,言词直爽流于粗野;有的人恭敬礼貌,谈吐严肃,却流于呆板。“彬彬君子”的外在风貌,也不容易;如何能内在地文质协调,就更难了。“文”也可以是某种“形式主义”、“文本主义”、条条框框、华丽装饰一大堆,似乎周全好看,其实空腐不堪。朱注有理,宁朴质粗放,有生命活力,毋迂腐死板或华而不实。为人、做事,似均如此。

今日多反其道而行之,以“文胜”为尚。君不见当代各种时髦文字乎?中国从巫术中脱魅途径不是将宗教(情感、信仰)与科学(思辨、理性)分离,而是融理于情、情理合一,从而既不是盲目的迷狂执着,也不是纯冷静的逻辑推理,终于形成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的传统而构成“一个世界(人生)”的宇宙观,亦可移在此处讲。

“质”,情感也;“文”,理性也。“质胜文”近似动物,但有生命;“文胜质”如同机器,更为可怖。孔子以“礼”、“仁”作为中心范畴,其功至伟者,亦在此也:使人不作动物又非机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