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胡乱读书模式,这本《疯人说》不少人推荐,就花了一天时间看完,还好,故事性很强,精神病人的本身就很吸引人探索,何况还是实习医生的视角,十七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疑不断,不断制造谜题又不断解谜,阅读的流畅性还是强。
不得不说作者选择的这些案例都很典型,双相障碍的大提琴手拥有无以伦比的魅力,在亢奋时妙语连珠,抑郁时无比沉重,尝试在音乐的高潮中自杀。极端也许造就完美,同时产生崩溃。
双重人格和猫女都起源于试图安慰母亲的孩子,一个天赋平平的男孩分裂出一个完美的人格,让母亲不必承受父亲的嫌弃;一个正常的女孩子为了平息母亲的悲伤,一举一动都模仿着猫。可怜的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拯救大人。
犯罪妄想和钟情妄想都属于妄想症,当人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时,会用妄想来改写现实,所以憎恨出轨妻子的男人用不断丰富的细节证明自己杀死了妻子;得不到爱情的男人虚构出身边人疯狂爱着自己的假像。
恐怖症的女孩子不能看到红色,治疗的思路指向基因遗传,当医生强调后天能动性时,作者发现女孩并非父母亲生,幼年时父母相互攻击,母亲用鲜血刺激父亲的场景深深印在女孩脑海,种下了恐怖血的种子,并一天天长大成所有红色的东西,当她意识到这是孩子时的恐惧时,就能战胜了。
还有阿尔茨海默症、强迫症,都很引人人胜。
作者的写法是先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白描出来,呈现出了一个异常,然后通过作者的观察、接触、交谈、互动,一步步解开这个异常背后的原因,解决患者的问题。是类似于破案性质的心理版。用一个点又一个点的叙述,最后用逻辑推理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应该说前几个故事还是很精彩的,也科普了不少精神科的术语,像双相障碍、双重人格、共情、催眠、心理剧等,让普通大众也能一窥精神科的常用治疗。随着故事的讲述,如同步入了人性更深处,在那些表面不可思议的行为举指下藏着多么深的痛苦和关系。
最后的故事居然把前面的故事都串连了起来,用了一个更宏大的故事,关于优秀的医生无法挽救正常人被世俗的偏见和需要杀死,并因此变成病人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最令人发麻的,是一个关于正常人被社会逼死的案例,社会不接受一个杀人犯的孩子正常、聪明、快乐,他们不断地用各种方式、推测、判断、置疑他的正常。坚持他正常的医生在他自杀后价值观被毁,试图治愈精神病是没用的。
我开始觉得这也未免过于戏剧化了,铺垫和伏笔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刻意,反而失去了非虚构的真实感。但是仔细想想,这应该是一个升华,从一个个案例升华到怎样看待精神。
也许我们都有病,无人能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