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小尘。
有时候看到一些老人晚年孤单,子女很少回来,心里挺不是滋味。
外人常常是责怪年轻人不孝顺,但仔细想想,是不是有些相处方式,不知不觉把彼此推远了呢?
其实啊,那些过得不太如意的老人,身上往往有些相似的影子。
01 总把付出挂嘴边,爱就成了债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
这句话说多了,爱就变味了。
就像每天提醒你“欠了我钱”,让孩子始终背着愧疚生活。
摔倒了先说“看你让我多操心”,考好了就说“我省吃俭用才换来你的今天”。
这样的爱太沉重了。
就像《都挺好》里苏明玉说的:“你们生我经过我同意了吗?”
谁愿意永远活在亏欠中呢?长大后,孩子要么赶紧用物质“还债”,要么就躲得远远的。
毕竟,爱不该是一本记账本。
02 关心过了界,就成了控制
“为你好”这三个字,有时候挺伤人的。
秋裤非要穿,对象非要管,连你收藏的手办都觉得是一文不值的破玩意。
这种无孔不入的“关心”,其实是在说:“你不行,得听我的”。
就像《春潮》里的妈妈,永远用“妈妈爱你”来绑架孩子。
结果呢?孩子要么永远长不大,要么在某天彻底爆发。
真正的爱,是相信孩子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03 情绪反复无常,家里低气压
有些家庭的氛围,真的让人喘不过气。
明明早上还好好地在说笑,就可能因为菜咸了就摔筷子;
刚才还在催婚,转眼又在哭诉子女的不体贴、不孝顺。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孩子从小就学会看脸色过日子,生怕说错话。
想想《小欢喜》里的乔英子,被妈妈的爱压得想要跳海。
这样的家,谁愿意常回去呢?小时候吓得发抖,长大了有能力就只想逃。
亲情就像个一个存钱罐,光取不存,迟早会空。
值得庆幸的是,觉醒从不分早晚:
老人要放下家长权威的执念,把子女当作平等独立的个体。
子女要去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恐惧与失落。
就像种一棵树,现在开始浇灌,依然能等到枝繁叶茂的那天。
父母和子女需要的不是互相追讨亏欠,而是共同种下互相理解的种子。
